家因母亲而温馨
—————我家七十年征文
作者 :刘永强
不知不觉,我已经72岁了。可我依然还是个大孩子,因为我母亲还健在。96岁高龄的母亲,身子骨很硬朗,背不驼,腰不弯。头上基本上还是黑发当家。更可喜的是,她精神矍铄,头脑清醒,反应敏捷。说话口齿清楚流畅。母亲的记忆力特别好。谈起往事,总是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最让我们全家人欣慰的是,她至今依然清清秀秀,自己的事自己做,生活完全是自理的,而且井井有条。
童年时,因为父亲在几十里之外的地方工作,难得回家,我一直都是在祖母和母亲的呵护之下成长起来的。祖母和母亲都是我今生的第一位好老师,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人和领路人。还是母亲,给了我一个温馨的家。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家和所有人家一样,都经历了最为艰难困苦的窘境。但是,由于母亲的勤劳俭朴,贤惠能干,把我的家操持得调调靠靠。我们兄妹五六个,吃的苦,受的罪远比别人家的孩子少多了。
那年头,粮食非常缺乏。生产队每月发放一次口粮,多数人家是月套月接不上。特别是春二三月,青黄不接的时候,盖锅断顿的人家不在少数。而我们家几乎没有出现过这种局面。这就是母亲精打细算,合理安排的功劳。家前屋后,河边,路边,没有一寸荒着的。一年四季,蔬菜瓜果一茬接着一茬,往往是吃不完。有时候母亲还送点给邻居家。”粮不够,瓜菜凑”的年代里,母亲把自己种的芋头、番芋、番瓜、萝卜等杂粮间隔着搭配着主粮吃,这样就节约了粮食。麸皮、粯头子这些本当是喂猪的东西,母亲硬是狠心从猪的口中夺下来,经过她的巧手,发酵加工成一个个巴掌大的酵烧饼,不仅避免了顿顿喝精汤的寡粥,而且让全家人 吃得饱吃得香又开心。尤其是那黄橙橙,脆嘣嘣的锅巴,至今还好生怀念。
布匹更是奇缺。每年发的布票都不够做一件单衣服。所以“老大新,老二旧,补补纳纳再穿三四个”是当时最流行的持家口头语。在兄妹之中我排行老大,穿新衣服比较多。但也并非完全这样。当我读初中高中的时候,人长高了,也经常穿父亲、几个叔叔的旧衣服。有些已经破旧了,母亲把它缝补得平平服服的,给我继续穿。母亲教育我们:”不笑补,只笑破。”但她又说,再旧再补都不要紧,可不能脏。我们兄妹几个穿的衣服,无论新旧,是否打了补丁,总是干干净净整整洁洁的。领头平,袖口齐。母亲说“你们身上的衣服,就是咱家的招牌,更是我的脸面。你们穿得邋遢,别人不会说你们,但是会讲我懒,不会当家过日子。”
的确,我曾经不止一次听到过邻居叔叔婶婶们夸我们兄妹们身上总是穿得滑滑同同的。每当听到这些话,我心里总是暖暖的。也感谢母亲的辛劳,感谢她给我们的幸福。
母亲并非是全职的家庭妇女。她更主要的任务是上工,干农活挣工分。有时候,我们放学回家,看到母亲痛苦地躺在床上呻吟着,或者看到她匆匆忙忙进了家门,丢下农具,皱着眉头,手捂着胸口,坚持着去河边淘米洗菜,为我们做饭。我们劝她休息一下,她却说,老毛病,过会儿就好的。耽误了你们上学时间可不行。
为了我们的成长,在舀粥的时候,母亲总是把泛在铁锅边四周的厚米捞给我们。她自己却舀锅中间的薄汤。记得小弟刚刚断奶的时候,母亲还要将碗中的米粒呡出来,吐到筷头上,然后喂给小弟吃。她经常叨念着:吃吧吃吧,吃饱了长大了,我就享福了。
苦日子终于过去了。我们家的各方面条件都大大改善了。母亲的胃病自然而然就痊愈了。而且身体越发健康无恙了。从此,母亲脸上的笑容渐渐多起来了。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母亲这几次的笑:
1978年,已经31岁的我考上大学了。亲朋好友向父母亲道喜时,母亲第一次笑得那么开心。我发现,她的眼眶里,噙着闪闪的泪花。因为我们家全面走出了困境,告别了曾经的苦难,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1987年暑假,我在老祖产三间平房东面盖了三间新楼房。就在楼房即将竣工之际,大儿子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亲戚邻居也前来恭贺双喜临门。父母同样笑得很开心。母亲说:一代胜一代。儿子孙子为我们争气,替祖上争光。我们心里开心啊。
22年前,父亲病故,接着又遇拆迁。母亲虽然心情很沉痛,但是她理解我身上的担子重,在很短的时间里,母亲就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恢复了平静的心态。
母亲一生,心地善良,与人为善,与邻友善。住在老街上50年,搬到新村又是22年,母亲和我们全家人没有和邻居发生过任何口角,邻里关系都很融洽。母亲以助人为乐。邻居们家的衣服晾在外面,有时候下雨了,母亲总是帮收到我家里,等他们回来了来我家拿。新村的邻居,来自各个不同的生产队。母亲很快就和他们熟络了。不再有队与队的界限。
20多年前,我有了两个孙子,母亲荣升为老太了。孙子小时候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母亲没少抱过两个重孙。他们在家的时候老缠着老太“骗“好吃的东西。母亲只是乐呵呵地叫他们“小坏蛋“、“馋嘴猫“。到了上学年龄了,他们都随父母去城里读书了。每逢节假日回家,母亲特别高兴。一股脑儿把好吃的都捧出来。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母亲对邻居家的小孩,像自己的重孙一样,关爱有加。只要有谁家的小孩在我家门外遇见了母亲,都会自觉地大声叫“老太”,母亲闻声后总会笑着夸奖“宝宝嘴乖”。接着赶快回家拿糖果糕点给孩子。母亲总是开玩笑说,叫老太不吃亏,老太不会让你们空过的。周围邻居们,老少都称呼母亲“刘老太”。
有时候,我出去串门,没有及时回家吃饭,母亲就出来找我。邻居们都羡慕地说“刘老师好福气啊,70多岁了还有妈妈喊吃饭。”我也不无感慨且骄傲地说“是啊,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注:作者是本人初中语文老师,后于江苏省重点中学靖江市高级中学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