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是向往魏晋时代的。向往竹林,向往清谈,向往玄学,向往在竹林中畅饮的读书人。人们喜欢魏晋的洒脱和放荡不羁,自由和不畏世俗。可能一想到魏晋,人们的脑海里就会想到风流、风骨。
可是魏晋到底是怎样的呢?魏晋的读书人又是怎样的呢?透过一个魏晋时代的读书人,我们可以看出读书人的命运。这位读书人就是王戎,竹林七贤之一,这个名字你可能没有听过,但是你肯定听过王敦、王导、王羲之的名字,这些人都跟他有血缘关系。所以可想而知,王戎的家里是官宦世家,而且既然是官宦世家,家庭教育自然不会差,所以也是一个书香门第,而王戎所学习的也是儒家的东西。这不是一个妥妥的大豪族嘛!但是难道这些人都仅仅只是有钱,而且官职大,有学问吗?不是的,他们还有着更内在的东西,甚至有一次,有一个人去王戎家拜访,他回去了之后说:“今天的拜访啊,眼即所处都是琳琅珠玉。”但难道琳琅珠玉是指财宝吗?不,这个人所说的是王戎一家人的才华和内在的琳琅珠玉,所以这些人看起来就和琳琅珠玉。
而这可能就是王戎和其他竹林六贤的最大的区别,因为其他的人都出生寒族,甚至于嵇康平时还要以打铁为生,但是我们知道他是因为兴趣才去打铁的。他们的背景和家庭是很不一样的,他们的年代可以说也是差别很大的。因为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大的山涛足足比王戎大了三十岁。这年龄差在古代的时候王戎都可以当山涛的孙子了,所以王戎不是生活在司马家和曹家夺权的那一段时间,他的纠结和痛苦肯定要比剩下的六个人少得多,毕竟他可能没有经历过像阮籍、嵇康那样撕心裂肺的痛苦吧。
在王戎七岁的时候,他曾经和一群朋友一起去游玩,他们看见了道边的李树的果实,多的都已经把枝条给压弯了,他的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去抢,只有王戎站在一旁。别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去抢李子吃呢?”王蓉回答道:“这李树在道边有这么多果实,肯定是苦李子。”那人尝了一个果实,发现果然如此。所以七岁的王戎是有推理智慧和观察力的,因为如果李子甜的话就肯定不会有这么多李子在树枝上,肯定就会有人吃了,李子不甜,所以就没人再吃了。还有一次,也是在王戎七岁的时候,魏明帝在宣武场上断虎爪牙,允许百姓来看,王戎也去看,那老虎被拴在一个铁笼子里。突然那老虎爬上了笼子的边缘,大声吼了起来,那声音震天动地。旁边看的人都吓得惊慌失措,纷纷慌忙地躲避起来,在这过程中,有人甚至都跌倒了。但是王戎却还不动声色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脸上一点儿恐惧的表情都没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很镇定,而且有智慧的,毕竟王戎知道老虎在笼子里跑不出来,所以对他自身造不成危险和伤害,那么为什么他要躲避呢?
裴令公曾经这样评价王戎,他说:“王戎的眼睛炯炯有神,一看上去就特别有精神。”而当有一个官位空缺了时,钟会开始向皇帝推荐可以承受这个官位的人选,他说:“王戎了了解人意,但是他说话啊,非常简要,就是只说简单重点的部分,其他一概不谈。而如果是裴令公的话,他可以给你谈上几天几夜都不会停下来,而且他很透彻。”文帝听了这话,于是就用了裴令公。那么文帝为什么会用裴令公而不用王戎呢?可能是因为王戎这个人的说话简要。因为君主一般都喜欢一个在旁边拍马屁的人,他们都更喜欢听一些夸奖自己的话,而且这一般都是废话,王戎是不会说这些废话的。所以在文帝看来,王戎是有些不给人面子,而且像是一个话题终结者的身份。想象一个场景,皇帝欢天喜地的让你来聊天,但是你却只和皇帝谈论公事,让皇帝的兴趣全都扫没了,皇帝还怎么开心的和你一起工作呢?所以皇帝才会用裴令公。
王戎的儿子死了,山简这个人前去探望,王蓉悲伤的不能控制住自己,山简说:“孩子不过是一个怀中的东西,没有必要这样悲痛吧。”王戎说:“人的感情一般分为三种,圣人是不会被感情所控制,这是最高一层,而最下面的一层,就是没有感情,是麻木的,是感觉不到悲伤的。而在中间的一层,正是我这样的人,会处于情感中,会为情感而悲伤的人。”山简听了这一番话,也开始悲痛起来。我觉得王戎是一个钟情的人,是一个性情中人。
王戎的父亲王浑是一个有名的,很好的官,他有着很美好的名声。当他去世的时候,他所管理的九郡的所有的友人、故人都在怀念他的德和惠。他们给了王戎数百万办理丧事的钱财,但是王戎都没有收。而且在王戎当侍中这个官位的时候。南郡太守刘肇给予了王戎一种很精美的细布五端,王戎虽然没有接受,但是还是给刘肇写了一封信。从这两个故事中,我可以看出王戎是很清正的,而且他还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因为他是感谢像刘肇那样的心的。但是因为他的清正,所以他就并没有收他们的钱财以及细布。其实还有一种可能,王戎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来做考虑。有可能这个人今天给你钱,明天就去皇帝那里告发你,说你无缘无故要他的钱财,就是贿赂。所以也可能王戎是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吧。
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在竹林中畅饮,王戎是最后去的。阮籍说:“你看,这俗物怎么又来了,败坏人的兴趣。”王戎笑了笑说:“你们这群人的兴趣可能会被我给带走吗?”那么为什么阮籍会说王戎是个俗物呢?有可能是因为王戎去当了一个大官,而且在表面上来看,王戎是比较守规矩的。但是王戎呢?是一个不在意外在的名,很会说话,有智慧的人。但其实我觉得阮籍说这话,可能仅仅是开个玩笑罢了。
王戎卖李子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李子实在是太甜了,恐怕会被人拿去效仿着种,于是便把每一个李子的果核都给钻了出去。但是他吝啬到什么程度呢?他的儿子结婚的时候,他就随了一件单衣,这本来已经够搞笑了,但是更可笑的是,他后来又把单衣要了回来。他的女儿出嫁的时候,他给了很多钱。但他女儿回来的时候,他的脸色就非常不开心,但是呢,他还没有来得及去要,他的女儿就急忙把钱还给了他。这样啊,他才释然,没有再去追究。但是好奇怪啊,明明小时候如此聪明,如此具有观察力和智慧的小孩儿,怎么长大了以后,变成这个样子呢?怎么会如此吝啬呢?而在前面他是如此的清正,如此的重情义,怎么到这里,就变成了这样呢?难道他吝啬是因为钱财很少吗?但是他们家里是既富且贵的,有很多肥沃的土地,也有很多奴婢和放牧的劳力,有非常多的豪华的房子,简直就没有人能和他的财力相比了。他的那种合同,也就是房子的地契繁多,甚至都数不过来。但是他每每又和他在夫人在竹灯下算计,可以说是非常有钱了。但是他为什么会变成吝啬的那个样子呢?这是真王戎,还是假王戎?王戎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猜测,很可能是因为王戎想通过这些低俗的手段,让自己看起来变得平庸一点,这样就不会遭到司马家族的一个质疑和邀请。
王戎参与了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他的功劳是很大的,于是被朝廷分为了一个很大的官。他在荆州拉拢士人,一直都身居高位,后来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便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在八王之乱前,王戎敏锐地察觉到了大乱将至,于是为了自保,便不问政事,游玩山水了。但是在八王之乱后,王戎会继续做官吗?我觉得是不会的,因为司马家是靠着不正当的手段篡位的,而如果要让篡位的人显得名正言顺,就要有一些东西来支撑。司马家族的人选择了僵化的名教,他们把这些东西强行输入给百姓以及各种各样的人,导致整个朝廷和国家都弥漫着一种虚伪的风气,王戎不想再遵守那些虚伪的名教了。但是如果王戎会回去做官的话,也只能是因为王戎他从小读的儒家思想太多,已经被感化了,他心中还想有那种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行动。他想要去完成那种志向,才会去当官。但是我个人认为,他是不会去当官的。
王戎为尚书令的时候,身着官服,乘着轻便的马车,经过了黄公酒垆这个地方。他回头往后看后车的客人说:“我曾经和嵇康、阮籍共同酣饮在这里,竹林之游,自从嵇康和阮籍去世之后,变为时世上的羁绊。今日虽然离这个地方如此之近,却像是隔着山河一般遥远。”是啊,王戎在叹息的,不仅仅是嵇康、阮籍的离去,他叹息的是当今的时事所给竹林的羁绊。那隔的山河,是精神上的山河,如果是物质上的山河,不论是要翻越千山万水,还是悬崖峭壁,都是可以去到的,也是可以的达到的。但是在精神上的消失了,就是消失了,再也回不来了。他们的离去,时世的变迁与羁绊。代表是竹林时代的结束,也代表着竹林七贤这代人精神的结束,也是这时代的结束啊。
读书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只说魏晋时代的话,人们看见了嵇康的不屈和反抗,看见了他的风流风骨,但是却没有看见嵇康背后的痛苦。人们看见了阮籍的穷途末路,看见了属于阮籍的才华和风度,但是也没有看见阮籍背后的纠结和周旋。人们看见了刘伶的放荡不羁,看见了阮咸的真性情,但是没有看见他们背后的苦痛和星光的闪烁。读书人自古以来都是很矛盾的。进入官场,就宛如踏入了泥潭,即使内心是干净纯洁,甚至未经污染的,但是在表面上来看,身上也占有了几分泥浆的味道。即使退隐山林,但是在那个乱世,他们真的不会被时世所影响吗?他们真的可以做到完全的隐居吗?不,他们是不可以的,再说了,他们在隐居的生活中,受到的是肉体的折磨,因为他们过得实际上并不好。他们也是百姓,心系天下的百姓。
其实我觉得竹林时代的结束,就意味着魏晋的结束。因为竹林时代的精神,就是这整个朝代的精神啊,精神结束了,留下了一个废墟,又有什么用呢?那空壳、那空虚的东西又何尝足以撑起一个国家呢?读书人的精神也没有了,但是他们又总能大胆地走下去,在万丈深渊的边缘来回踌躇与徘徊,最终他们纵身一跃,享受着空中的空气与飘落的树叶洒在脸上的温柔气息,然后坠入谷底。坠入谷底以后,他们也不曾放弃,他们又将启程,去往下一个崖顶,高歌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