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玉珍要去的地方是东圣堂。
不久前,我在简书里看到玉珍和小姐妹参观东圣堂的文章,表示也想去看看,玉珍热情邀请,这才有了我俩相约黎里的初衷。
东圣堂是南宋初期,当地百姓为纪念黎里镇的奠基人赵磻老而建立的圣堂,因为在集镇的东端,被称为东圣堂。现存的东圣堂是经过明清两代翻建而留存下来的。1986年,东圣堂被立为吴江县文保单位,2015年黎里古镇对它进行全面整修,并设立“江南民俗博物馆”。
因为出生在水乡农村,对童年时代接触过的农具、炊具非常熟悉,看到东圣堂民俗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很感兴趣。
相比于那些结婚时用的“小家生”,我更钟情于满是烟火气味的灶屋间。我童年时期的厨房就是这样的一大间,有土灶,有水缸,有脸盆架、筷筒。当然,还有吃饭的八仙桌以及四条长凳子。土灶的旁边绑着一只风箱,烧黑泥、木屑的时候,来回推拉,风箱发出“噗嗤噗嗤”的声响,像似患有老慢支的病人正在艰难地喘息。
碗菜橱是必须有的,它总是靠墙“立壁角”。除了摆放吃剩的小菜,还有大大小小的盆子、碟子、汤碗、海碗、饭碗、调羹……
农妇煮饭了,打开镬子盖,里面空空如也。
玉珍说,这个农妇不太像,入厨房,起码要戴个围裙,套个袖套啥的,不然全是油烟味。
明摆着凹造型嘛!
看见磨子,忍不住把住木柄,身子往前倾,用力地推着。磨粉,是我小时候最痛恨的活儿,常常是我和妹妹推磨,母亲挡着磨盘,一手助力,另一手把米粒喂进磨眼里,奶奶蹲着身子筛粉。
推磨,这活儿不仅累,而且时间较长,实在无趣。我和妹妹总是“磨洋工”,被母亲狠狠责备。
玉珍说,这是纺纱。小时候的她经常看着奶奶一手捏着棉花,一手摇纱,棉纱线就是这样来的。
玉珍背后,有台织布机,织的是土布,很粗糙的样子。现在看来,土布却是纯棉质、不会过敏的好料子。
楼上也有展厅,写写字,弹弹琴,画画图……高雅的艺术享受。
几年不练字,生疏了,就摆个样子吧!
叮叮咚咚,嘈嘈切切,乱弹一气,自我感觉还不错。
走出民俗博物馆,站在第一进的天井里,这才发现两侧还有小展厅,分别是倪慰农的农展厅和以前的老证件。
据说,黎里古镇历来就有“中秋显宝”的传统习俗。
关于中秋显宝,下面引用一段文字。
“每年中秋前后六天时间,各商家庙宇,望族富户,都将各自的古董陈列在厅堂上,供四乡民众前来观赏品评。东圣堂则是黎里八大姓汇聚显宝的公共场所。每年确定一个专题,比如去年是名人字画,今年就象笏印章,后年则田黄玉石。民国年间,黎里走出著名农学家倪慰农,他在东圣堂显出的是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西红柿,改良的稻种和油菜籽,杂交的水蜜桃、铜盆柿,更有他引进饲养的年产330余个鸡蛋的白洛克,一年可长到10斤以上的鹿岛红肉用鸡,用于毛纺的安哥拉兔子,他还准备了一套阉鸡的工具,当场为乡亲们阉割小公鸡。因为倪慰农先生,黎里中秋显宝从古董宝贝发展成农副产品,从夸耀豪富,到交流科技,从文物走向科技,从纯粹的显示,逐渐走向互动。堪称江南最早的小型世博会。”
东圣堂地处古镇东端,且是去年才开设的景点,知道的人不多,加上天气寒冷,游客寥寥。我和玉珍一边参观,一边闲聊,尽说些家长里短、生活琐事,像姐妹般推心置腹,毫无掩饰,互相传递着关爱和暖意。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来了。新的一年,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