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属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湖荡湿地多。这里种类繁多的水产品和岸上蔬菜,成了家常便饭不可缺少的食材。来的都是客,民以食为天,炒几样下酒小菜,烧几个润肺暖胃的热汤,再寻常不过了。西乡的家常菜是很有特色的,家乡人吃了喊爽,外地人吃了叫绝,游子吃了过瘾。
西乡人平常过日子或招待一两个亲友都是很随意的,但是正式办红白事却有些讲究,“八大碗”是少不了的。据说“八大碗”的创始人是孙权的父亲孙坚,盐城的前身盐渎的首任县丞。“八大碗”中,半汤半菜,以汤为主,食材则是鸡鱼肉蛋、河鲜海珍。头道菜最土,但也最有名,叫“土肥膘”,其实就是炸猪皮。猪是当地土猪,吃的植物饲料中富含盐分,猪肉鲜美自不必说,富含胶原蛋白的猪皮居于“八大碗”之首,可见盐城西乡物产丰饶奇特。“八大碗”中有一道菜叫红烧糯米肉圆,西乡土话叫红烧坨子。从小到大,只要逢年过节或者家里办事情,都会油煎坨子。食材主要是糯米、鸡蛋、肉馅、山药和小葱、生姜、淀粉、盐、油等。传统做法是大开大阖,咬一口外脆里嫩,满口留香。坨子和肉丸、狮子头类似却有所区别。吃一口坨子,体会团圆幸福的味道。坨子在西乡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随处可见,尤其受中老年人的喜爱。“八大碗”中,还有红烧肉、鸡丝烩粉丝、淡菜萝卜粉丝、虾米羮与红烧鱼,虽然都是普通的食材,但在外地人看来,真的称得上是人间美味了。
除“八大碗”外,西乡还有许多奇珍美味。这里略举几例:
一是藕粉圆子。藕粉圆子是盐城西乡有名的特色小吃,已有多年历史。清中叶,有位湖垛(今建湖县城所在地)出身的御厨,精心制作一种带有民间独特风味的宫廷点心——藕粉圆子,皇帝吃后大为赞赏。数年后,这位厨师告老还乡,便将制作藕粉圆子的方法带回家乡湖垛一带,随之,这宫廷点心便在湖垛传开。藕粉圆子圆滑透明,富有弹性,柔软细嫩,呈咖啡色。馅心用藕粉和含甘果肉五仁(桃、杏、枣、瓜子等)为原料,清甜爽口,沁人肺腑。细嚼余香不绝,避肥腻之讳。营养丰富,有健骨益血之功效。西乡办筵席宴请亲朋,常不缺此点心。途经这里的客人,赴宴时,总盼有缘品尝此品以饱口福。
二是蚬子炒韭菜。蚬子现在已不多见了,但在儿时,蚬子和螺蛳一样,都是作为西乡人的一种吃食而存在的。蚬子呈心形,极小,最大的也不过大拇指指甲大小。蚬子肉极鲜嫩,剥了壳的蚬子肉炒韭菜是水乡的美味。蚬子肉炒韭菜非常好吃,煮蚬子的汤也极富营养价值,汤极白、极浓,如鲜牛奶一般。
三是长鱼丝蛋皮韭菜汤。西乡把黄鳝叫长鱼。烧长鱼的方法多样,除了洋葱炒长鱼丝、白烧长鱼段外,还有一种烧法,就是长鱼丝加蛋皮和韭菜烧成汤。我们兄弟姐妹个个都喜欢母亲做的这道菜。味道鲜美无比不说,光是看它的颜色和嗅它的香味就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了。其做法是:先将长鱼倒进锅里烧开,放冷水里一清,将其皮外一层浮物清除干净,然后用骨刀片沿着鱼骨骼三角形的三个侧面划下三部分,去其内脏,留下鱼籽和鱼血,再将长鱼肉撕成丝。烧汤前,要把长鱼卡子熬成汤,最好和猪骨头一起熬,以备用。洗净的葱、蒜(蒜瓣要多)、姜要在豆油锅里炸一下,把长鱼丝倒进锅里翻炒几下,然后把备好的鱼卡子和骨头烧好的汤倒进锅里煮透,再放入事先备好的鸡蛋皮切成条放入锅中,最后放入洗净的韭菜段,长鱼汤就做好了。这汤香气扑鼻,充盈满屋,白汤里有黄有绿,煞是好看,盛入大碗里,再撒上一点胡椒粉,这道汤菜就完美了。一端上桌子,大家便大快朵颐,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刹那间便吃完了。
四是风鸡。风鸡又名带毛风鸡,是西乡正宗农家土菜之一,采用风干的方式将本地大公鸡腌透后取出烹调食用,具有腊香馥郁、鸡肉鲜嫩的特点,最宜佐酒。最神奇之处在于其食用时,无需任何佐料,只需放入冷水中煮沸,就可以得到一锅美味的食物。我的二姑父做风鸡有诀窍,他住在大盐河畔的乡下,家里养了不少土鸡,每年冬天总要风几只鸡供款待客人之用。自从吃过二姑父家的风鸡后,时常想起这道美味,有时我就点明到他家吃这道菜,他都能满足我的要求。
如今,西乡人把当地的美食加以改进,进行系列化、套餐式的操作。现在许多乡村里新出现的一条龙餐饮服务团队,就履行着这一任务。谁家婚丧嫁娶,只要手机拨打个电话,便有人立刻上门服务。在门口空地上搭个彩篷,摆上十几桌。
西乡的美食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水文化。离不开水中食材,也离不开水。“八大碗”也好,其他美食也好,几乎都是汤汤水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