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
人格面具的混淆与威胁
人格面具的功能在于与外在集体世界周旋。人格面具这个词源自希腊文“面具”,取其古典希腊戏剧裡演员戴的滑稽面具和悲伤面具的意思。每个文化裡都有很多社会角色: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医生、教士、律师等。在特定的文化裡,这些角色都有一套一般所认可与期待的功能,往往还包括穿著打扮和行为举止。发展中的自我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时,多多少少把它们併入了主要的自我认同内。当人格面具的角色配合得宜──也就是说,它们真实地反映出自我的能力──对正常的社交互动很有帮助。医生穿白袍,等于在心理上“戴上”医疗专业的面具,对病人执行必要的(其实蛮尴尬的)身体检查时,会容易许多。(反过来说,病人角色的人格面具,却是医生生病时最不愿戴上的。)
健康的自我多少能依情境的需要成功地扮演不同的人格面具角色。相反的,阴影则是非常私密的,是人“私有”的东西(其实,它有时是没有自我的)。不过,人格面具也有功能失调的,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心理治疗的介入。有三种失调是最明显的:一、人格面具过度发展;二、人格面具发展不全;三、过度认同人格面具,到了自我误把自身与其主要的社会角色相互混淆的地步。
人格面具过度发展会导致人格内充满一组组的社会角色,留给自身一种“内在”没有真我的感觉。人格面具发展不全的人格极为脆弱,容易因遭受拒绝而受伤,或是和亲近的人相处时失去自我。一般的个别心理治疗或团体治疗对这种情况很有帮助。
更严重的,是自我与人格面具融为一体,一旦卸下人格面具,则自我感薄弱,因而社会角色感受到的任何威胁,感觉上都是对自我整体的威胁。所谓的“空巢期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孩子长大离开家之后父母觉得无聊空虚──就是对父母角色这个面具过度认同,这在男人或女人的身上都可能发生。那些只会埋头工作,不然便会感到人生空虚而无所依归的人,则是滥用了职业与专业的人格面具,无法培养出更宽阔的认同感和广泛的才能。解决这种严重的人格面具认同问题时,常常需要分析式治疗的协助。
个体化历程
个体化(individuation)是荣格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在真实生活中努力去认识和发展他?她心灵与生俱来的潜能。由于原型的可能性非常多,任一个个体化历程难免无法达到所有天生的可能性。所以,重要的不在于达成的量有多少,而是人格是否忠于自身深层的潜能,不要只是被自我中心的自恋倾向牵著鼻子走,或只认同于集体文化的角色。
自我可能认同于个人潜意识裡与更宽广的个体化历程格格不入的结构。这种情况常常导致精神官能症──感觉被撕裂,无法动弹、麻木。困在童年时被指派的家庭角色裡,会造成这种精神官能性分裂,就像停滞在早期阶段而不愿向前迈步的人,也会有同样的后果。
自我也可能认同集体范畴裡所设定的角色而和个体化历程脱节──不管认同的是集体潜意识所设定的原型角色,而使自我变得膨胀;还是认同集体意识所设定的社会角色──无论角色多麽重要,都会逐渐和个体命运相违背。认同于某个社会角色(认同人格面具),即便这个角色再怎麽受到社会中一大群人所认可或讚扬,都不是个体化。荣格认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是认同集体潜意识所塑造的人物,而导致他们两人以及两个国家的悲剧的例子。1
极端认同客体心灵(集体潜意识)裡的原型角色,会导致精神病式地认同一个更大(更不具人性)的自我。某些原型认同,就是自我和某个文化英雄或救赎者角色──耶稣、拿破崙、世界之母等等──混淆在一起。就连负面的认同也会深入原型的部分(负面膨胀),好比患有忧鬱症的人感到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恶”,自我暗示连神都没有权力原谅他。
要描述成功或典型的个体化历程很困难,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可以说这历程有其“常态”,譬如把个体化的一般历程比拟成太阳的轨迹──从太阳升起至轮廓清晰的前半段,缓缓落下终致西沉的后半段2──不过,从近距离来看,就像在分析过程所看到的,这样的归纳时常出现例外。
荣格式分析的价值
荣格强调个体化历程是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时,清楚地指出人类独特的生命有无比的重要性和价值。将人类生命置于优先地位,呼应了宗教大世界的想法,不过,很多当代的大型群众运动却遗漏了这一点。在这些运动裡头,个人被化约为社会、经济或军事单位。这样说来,个体化变成一种对比,对应出一个过度以科技和意识型态为基础而建立的世界裡,人类价值的殒落。
荣格终其一生对宗教经验保持著莫大的兴趣。他也鑽研东方宗教,认为炼金术是非正统的宗教与心理学的实践,并探索西方天主教传统裡依然沿用的转化仪式。由于就现象上而言,本我的意象和神性相关的意象很相似,所以某个程度上来说,它代表了心灵裡神的形象。这个形象和神学所推论出来的神之间的关係并没有定论,虽说这个问题已经鲜少有人问及。某些与神有所感应的体验会出现在梦裡,如果把它同化,人格结构上会随之发生深层而持久的改变,其效果和皈依某些宗教或清醒时历经某些高峰经验有异曲同工之妙。
荣格理论所描绘的、并且是分析所鼓励的个体化历程,牵涉了自我与本我之间持续的对话,也就是意识的中心和整体心灵的神祕调节中心──荣格所谓的本我,其同为自我以及超乎自我之外一切的核心──之间的对话。为了展开个体化历程,自我需要去展开看似和自我状态分离而独立的过程。我们并不了解本我的本质,在讨论可观察到的心灵活动时,我们需要这个概念,但是却无法直接阐明它。
“成功” 的荣格式分析能带领人去欣赏心灵本质的无限奥祕,心灵似乎既亲密又超乎个人,好似既受个别自我所束缚,但却又在时空上比可经验到的人格更自由。在这个心灵的边境上,我们来到了一个无法光用临床的洞察所能回答之大哉问门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