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个宝妈和我交流孩子是否要上早教的问题,问顿顿什么时候上的早教、上早教班的价值大吗?
顿顿是7个月上的早教班,试听了一次就报了,并不是老师讲得有多好、效果有多神奇,主要是因为没去之前就想报,早教中心可以提供了比家里更大的玩耍空间、更多样的玩耍形式、和小朋友们社交的机会、锻炼孩子排队、安静坐下来听老师说话等规则意识,以及能敦促我们两个“宅人”带孩子出门。
今天想说的是,比起去早教中心,更重要的“早教”在家里,从孩子一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培训机构、学校和老师不是教育的起点,教育的起点是父母,尤其是 “父母的语言”。
根据美国的研究,不同阶层的孩子在3岁时听到的单词量相差3000万!
怎么与孩子好好说话呢:3T原则,图3是一些正确示范
差距
怎么互动呢?
3T原则
根据研究表明,截至4岁为止,美国贫困家庭的孩子平均接收1500万个单词而中产阶级的孩子平均接收4500万个,这中间3000万的惊人差距正是潜移默化塑造着社会阶层的鸿沟。于是,芝加哥大学教授Dana Suskind发起了“3000万单词”项目计划帮助穷人家的小朋友飞跃这3000万词汇构成的海峡。
词汇量是决定你所处阶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与其说是词汇量决定了你的阶层,不如说是词汇量所关联的知识/认知体系决定了你的社会阶层。
所谓饱览群书、满腹经纶往往都形容的是名人雅士,穷苦人家的书生若想阶层飞跃,必然通过读念抄背诗书和不断考试,而词汇量的跃升即是一个最明显的表征。小时候,我们的教育十分注重作文,鼓励引经据典、熟操“华丽”词藻,这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脑部训练,更是增加知识面最自然的方法。
想想看,如果不是学会了“汗牛充栋”、“东施效颦”、“负荆请罪”、“买椟还珠”这些虽不日常但字字饱含故事的成语,我们恐怕也不会了解某一段历史。
多读书的好处是,看见夕阳余晖的时候,你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卧槽,这夕阳!卧槽,还有鸟!卧槽,真好看!
三千万词汇鸿沟”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长期以来,研究者一直试图深入地理解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儿童发展的差异,H&R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切入点:差异的产生绝非一蹴而就,是来自儿童从出生,一点一滴日常生活经验的累积。所谓“魔鬼藏于细节”,H&R的研究提示人们关注亲子之间每天、每小时、每个句子乃至每个词的互动和沟通,因为正是这最基本的交流单元,组成、构建了儿童学习经验的大厦,也很不幸地,造成了不同背景儿童发展的巨大、难以弥补的鸿沟。
实际上,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来说,在学校里专门的“词汇学习”,效果远不如生活中,通过大量地、使用低频词汇讨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的自然词汇习得。忽视词汇背后的“知识”,仅仅关注作为语言的词汇本身,对孩子的学习和语言发展都是错误的方向。
今天想和大家谈谈著名的“3000万词汇鸿沟”——一个关于父母收入和孩子成长的真相。
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多么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语言环境丰富、积极向上的家庭。
三岁前,父母对孩子说的话直接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换句话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会增长得越快,孩子日后测试出来的智商会越高。(事实证明,不光是3岁前,整个成长阶段父母与孩子的对话都有巨大作用。)
家庭的语言环境,塑造了孩子。
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检验。
研究还发现,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听到的词汇有关系。
所以,当词汇量不足的孩子进入学校以后,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有显著差异。有些孩子并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智商低,但就是无法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成绩不好,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更差。
共情关注(Turn in):理解并认同孩子真正在意是事件和情绪,关注孩子的感受和经历;
充分沟通(Talk more):和孩子讨论时用更多描述性词汇,谈论细节,并引导开放式沟通。
轮流谈话(Take Turns):给孩子开放式的提问,而不只是“是”"否"这种单一答案的对话。父母完成引导或者开头的描述,有意识的“留白”,让孩子可以接着父母的对话往下继续。比如我们之前分享过的“故事接龙”、“卧谈会”、“睡前故事派对”、“绘本表演”等等,都是希望给孩子制造更多的表达空间,在父母有意识的引导之下渐进的完成整个对话。
最好的教育是免费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公交车
什么是起跑线?父母好好和孩子说话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免费的,它就存在于父母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次交谈和每一份互动里。阶层就是这样固化的——3000万词汇量,才是决定孩子未来输赢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