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在技术和全球化主导的时代,基于技能的学习为主流社会所推崇,而以开放的心态来追求知识,则被看作是没有前途。在无数人向着中产精英的道路奔跑时,本书作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却站起来挥起了人文教育的大旗。
- 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叫作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等。对于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争论,其实已经持续了很久。
总结
传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学生并不把大学仅仅看作是高级职业学校,从社会底层和低教育移民家庭除了的孩子,对人文教育报以极大的热情。他们不仅把教育视作通往职业的阶梯,更将其视为融入美国文化的必经之路。试图把美国高等教育重新定位为职业和技术导向的人,需要意识到他们所放弃的,恰恰是一个历史悠久,独特的美国式教育。
政客的态度:高喊打倒人文教育的,并不只是共和党,能够直接带来就业的教育,是所有政客都乐于鼓吹的教育。奥巴马总统在2014年1月的一次演说中提到:说真的,需要专门技能的制造业或是贸易,多半可以让大家挣到更多的钱,胜过一个艺术史的学位。”后来他为此道歉。
希腊民主教育:对政府的革新需要同时对教育进行革新,仅仅是习得自我生存的基本技能是不够的——公民需要接受适当的培训,以便能理解自己的社会。
全面住宿制度:哈佛传奇历史学家讲述:仅仅是书本的学习、演讲和阅读也许足够,单只有学习、论辩、饮食、祈祷、游戏都在同一个学院的小圈里,大家经常性近距离接触,才能获得个性这种无价之宝。强调塑造个性,这是从学院的宗教起源而来,世界各地的学院都以此为宗旨,至少理论上如此。
在不久的将来,大部分事实都可以用谷歌搜索到,没有必要占用脑资源记忆。保险业、银行业和法律界常见的白领工作正在被机器日益取代。机器将取代很多人类工作,但是涉及复杂创作性、情商和价值判断的工作始终属于人类。
最好的思考往往在不同理念、领域和专业发生碰撞时出现。教育的目的不是往学生的脑子里塞满旧家具,而是帮助他们获得关键的知性技能,已打造新的桌椅。
自信的力量:美国、瑞典和以色列学生近乎盲目的自信其实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们挑战长者,开创公司。当别人都觉得他们错了,他们可以坚持自己的道理,就算是失败,也不轻言放弃,虽然说自信过头是自我欺骗,但相当程度的自信是成为一个企业家的基本要素。
富兰克林:他是美国精神的象征,白手起家、风云天下,他认为教育应该为我们的真实世界的职业生涯(政治、法律、商业)导航。他本身所受教育并不多,但他希望其他人可以接受更广泛的教育,因为他明白自己的成功有赖于对周遭事物强烈和广泛的好奇心,从海豚到月食,从电力到冷藏。他把教育看成为人类谋福利的手段。
普及教育动案:杰斐逊认为任何政府都有可能退化为专制暴政,而防范这个退化发生的最好办法,他写到,就是尽可能的开启民智。历史的经验教育足以构造一座强有力的堡垒,让人民知道如何抵御专制。
亚当斯:教育的支出是公众的义务,每一块土地上都要有学校,这些学校不应该是有钱人的义举,而应该是人民的责任。如果没有公众教育的系统,国家将会被一个特权阶级所统治,特权阶级将通过私有体制的网络来不断延伸自己的特权。
精英教育:一流大学的入学条件看起来好像是基于才能,实际上和家庭收入挂钩。精英学校有很多特殊政策,观照校友子女,少数民族以及运动员,这是最背离论才识才原则的。
慕课: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那些不可能参加美国大学研讨会的众多学生。即便是在美国的大学,公众课上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也是很有限的。
反教室学习法:学生在家自己预习,然后来到学校和老师一起探讨,更有效利用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和能量。
知识的危险性:《创世纪》里说伊甸园里有很多树,但是只有两棵树有名字,一棵树是生命之树,另一颗树是知识之树。英国作家有言:“思考即将毁灭他们的乐园,无知即幸福,智慧又有何用。
人文教育的基石:正是因为人文理念在过去的几个世纪大行其道,想农奴制、奴制,决斗之类的陋习和对妇女儿童的刻薄对待都大大减少了。
后记
教育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传道、授业、解惑,这几件事听着都恢弘大气的。私以为,大众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谋生的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把所见所识转化为谋生技能。阅读是通往知识的通道,学会如何思考比学习具体知识更为重要,教育是为了让年轻人在未来的社会中为要担任的角色做准备。之于年轻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抽万宝路,都是读书阅世的不二法门。没有输出的输入是无效的,如果不下笔,世界之于我们永远是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