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现象:新分教师初为人师,教学上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但批评和斥责学生却似乎经过了提前培训一般,无师自通了。
我有一个未经调查的判断,姑且当做猜测吧:虽然师范大学有许多培养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但即将成为教师的大学生学习这些理论的方式本身就脱离和违背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所以收效甚微。大多年轻教师初次走上讲台,对于怎样上课,怎样组织教学,怎样教育学生,怎样批评学生,最主要经验和行为依据,来自于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这一职业的了解和感受。
因此,不难解释“教学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教师”。三十年前的一堂课,拿到今天来看,毫无违和感,就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互联网+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利用互联网发一发文件资料、下载一点视频和课件等非常浅显的融合层面。纵观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开放出各种方便快捷高效的平台和技术,教育领域虽然也有“翻转课堂”、“慕课”、“综合素质测评”、“在线教研”等努力和尝试,但这些都未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若将手机大大方方请入课堂,有哪些用武之地!
首先,能够大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应用平台的功能之全、更新速度之快、嗅觉之敏锐、统计数据之完整便捷,相信近期所有教师都深有体会。有多少教师仍然采用和三十年一样方式,通过在名单上打钩来统计学生作业的?有多少教师还在为每个学生建立家校联系本、个人成长档案?还有多少个“课代表”每天早晨在花费自己的时间清查谁没有交作业?有多少教师一学期下来仍然说不清一个孩子作业得了几次优,有几次没交?所有这些数据,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
其次,学生能够便捷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当然,前提是学校首先应该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强制所有学生都观看相同的视频,都听相同的讲解。是否为学生提供或创建多种学习途径,可以作为判断教育改革是否触及实质的标准。2020年,在疫情当中教育部分积极作为,实现了停课不停学。虽然从表面看上去,学校教育已经全面信息化,已经实现了“互联网+教育”,在本质上只是将网络与智能终端作为传输工具,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并且,由于教师无法有效的管控课堂,教学效果大大低于班级现场集中授课。若将移动终端引入课堂,教师能够更便捷的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同时学生也可以且应当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学习和观摩,并且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统一步调,智能采用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调查等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因此将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教师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全面改革与升级。
第三,若由官方鼓励将移动终端引入课堂教学,必然促使软件研发人员开发出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目前,我们已知的许多应用已经非常智能且高效,如“门口易测”、“形色”、“小猿搜题”、“在线学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