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福特发明了大量生产方式,大量生产方式是生产活动领域的外在表现形态(现象),内在动因是“以机器代替人力”和“追求规模报酬”。
道:物质财富只能从生产活动领域中产生,不可能从交易或国际贸易中产生。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方法是分工。 ——亚当.斯密《国富论》
分工怎么提高劳动生产率呢?
1. 对一件完整的事情进行分解,分到不能再分为止,分到基本单元。——整
2. 对基本单元进行标准化及其简化。——分
3. 把标准化了的基本单元组合起来,重新构建成一个整体,加以简单复制。——合。
例子:屠宰工厂的每一个工人手中都有一把刀,加工对象一刻不停的移动,每个工人一刻不停的切割自己负责的那一小块肉。动作傻瓜而精准,没有多余的动作和片刻的停留。这就是分工带来的效率。
装配线流水生产方式基本原理:按照对象专业化的原则,把整个生产过程分解为N道工序,把各工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衔接起来(传送带),从零配件、组件/部件到产生品,依次对“加工对象”进行组装。实现“时间上的继起、空间上的并存”。
分工 = 整分合,这是典型的西方人分析思维。东方人的思维擅长综合,把不同的事情撮合在一起,不断糅合、化解,使各个部分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
分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让人类社会走上了专业化分工的道路,斯密对于分工理论的总结提炼打开了工业化的大门。每道工序的专业化分工,熟能生巧、熟能生器,为工具的改良、机器的发明、技术的应用、动力的引进开辟了道路,“以机器代替人力”成为趋势。
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提出:企业可以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提高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从而谋求规模经济带来的报酬。
扩大投资规模如何带来更多的报酬?如何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提高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呢?
这两个问题,包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详细说明“扩大投资规模——提高专业化分工和资源利用效率——获得规模经济的报酬”的逻辑链条,而是阐明了人们的一个错觉“扩大投资规模——更多的报酬”,简而言之:以钱生钱。企业存在盈亏平衡点的产销量: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销售收入不断增加,固定费用保持不变(产量增加摊波固定费用,提高了单位产品的利润率),到达盈亏平衡点之后,销售收入超过总费用,企业产生利润。
人们对规模经济的信念,让所有的产业及其企业走向了规模化扩张的道路,直接后果是增强了企业对资本投入量的依赖,强化了资本的地位和作用。生产规模上的竞争变成了投资规模上的竞争,变成了争取投资者的竞争。于是有了“企业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的说法,企业成为资本所有者挣钱的机器。这里很奇怪,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实际情况却是如此,包老师显然认为这跑偏了。规模经济只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原则,只是一种哦,实现这种原则的方式是大量生产。
福特汽车诞生记
福特的使命是开发出一辆能够用机器加工生产的汽车产品原型,福特的真正本事是吸引能人按自己的想法做实验。行家里手内心中不是空洞的,而是孕育着一样美好的东西,持之以恒、假以时日,终究会呼之欲出的。
T型汽车的成功取决于一个基本常识:大众永远需要价廉物美的东西。企业只有一个恰当的定义,企业 = 创造顾客 = 创造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
福特的基本观点:产品本身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进步,但产品背后的系统必须进步,而且必须不断进步。高效的工厂就是更多更好的利用机器不断运转、不断要求进步的工厂。(这是效率的提成,单位时间产出的增加)
大规模组织生产劳动的基本原理:把基本构件标准化,让更多的劳动者按照标准化构件及其公差配合进行加工,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逻辑及其时间进度运至工地进行安装。福特是这样做的:
1. 把T型汽车原型进行构件标准化和过程简化,使T型汽车的零配件精简到5000个。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最好的机器、最好的工艺把所有零部件都做的几乎一摸一样。
2. 在基本构件标准化的基础上,对每个工序进行实验,采用更好的设备、动力、工具、材料和工艺,围绕人机互动对各个环节进行操作方法、作业流程、人手配置进行改进。
3. 把大量的工人变成简单劳动者,方法是不断细化劳动分工,把装配飞轮磁石电机分解为29道工序,原来一个人需要20分钟装配一台,分解之后,单位装配时间降低到5分钟,使用大量熟练工,每个熟练工只有10-30项操作。
4. 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
纳入流水作业流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一系列调整,包括重新分解各工序,界定清楚各工序的作业量和作业方法,并以滑轮传动装置把各工序衔接起来,另外再增加一个检验员进行质量把关。
工业化的定势:努力研发产品原型,变成机器可以加工的标准化产品,并加以规模化的量产量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