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认为,想要做成一件事,必须要埋头苦干。如果什么事情,埋头苦干都无法做成,那么很可能就放弃了。
读到《刻意练习》才突然意识到,做事情如果只想着埋头苦干,可能陷入了无效勤奋。
拿做抖音为例,看到很多账号发了上百个视频,每个视频的点赞聊聊无几,粉丝不到1000,内容风格高度一致。
这样的博主毅力很值得学习,但是在练习的方法上,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影响一条视频播放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
- 选题
- 文案结构
- 服化道
- 背景音乐
- 视频时长
- 发布时间
- 完播率
- 互动率
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每个视频作品相比较前一个没有任何改进,拼命的发视频,也很难有突破。
做好一件事与练习时间并不成正比。
不管是围棋,还是中国象棋,那些真正的高手,都是从分析一个个经典的棋局中成长的。
楼下天天下象棋的老大爷,下象棋的时间再多,也难超过专业的象棋选手。
有人会说,别闹了,那些人天生就擅长这个,我没有那个基因。
《刻意练习》中有句话说的非常对,
”天才“是有效训练的产物。
如果没有刻意练习,天才进入不到我们的视野。
我们国家著名的钢琴家,郎朗。
被数家美国权威媒体称作”当今这个时代最天才、最闪亮的偶像明星“,曾被《人物》杂志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
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郎朗不到1岁就接触音乐,2岁便收到父亲送的第一架钢琴。
郎朗从小的训练就极其刻苦,为了培养郎朗,父亲甚至辞职专门陪他练琴。
埋头苦干没什么错,关键是能阶段性的抬头看看方向,分析成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精进。
前几天看到scalers老师提到一句,持续用数据思维看问题。
这其实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关键。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创业做项目。当遇到瓶颈时,先思考一下,目前影响卡点的因素有哪些,逐个拆解。
当改进某个因素时,事情是否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继续尝试,直到有所改进。再次遇到瓶颈时,继续重复上面的步骤,逐步迭代。
这样才应该是刻意练习的正确打开方式,如果慢无目的的重复练习,不但收效甚微,最终还会打击信心,导致心态不稳,动作变形。
突破卡点,从小步迭代开始,否则会陷入无效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