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几天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山丘不是岳”出句合律吗?对联必须满足对仗要求,什么是对仗,对仗和对偶有区别否?
首先,山丘不是岳,这种句式在律诗中常见。格律诗中有四联,中间二联要求对仗,对仗比较严格,对偶包括对仗,相对比较宽松,还是有一点小区别。
其次,作为对联的话,要求也比律诗要宽松得多,当然也不是问题。
一、山丘不是岳”出句合律,三仄尾是律诗常见句式
山丘不是岳,是格律诗中常见的变格:三仄尾。在唐宋诗中经常可以看到到。这种句式,不算出律。
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中“平平平仄仄”有两种变格,都被认为是律句,不算出律。第一种是平平仄平仄(俗称锦鲤翻波),第二种就是平平仄仄仄:山丘不是岳,叫做三仄尾。
老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从《题破山寺后禅院》说起 唐诗中竟然有这么多的三仄尾。分别列举了初盛中晚唐时期,各位唐朝著名诗人使用三仄尾的律诗:
1、初唐时期,王勃《秋日别薛升华》尾联: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2、盛唐时期,杜甫的《初月》颔联: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3、中唐时期,刘禹锡《岁夜咏怀》首联: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4、晚唐时期,杜牧七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尾联: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二、三仄尾,在科举考试中也可以使用
另外,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唐朝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中,也有人用三仄尾。
例如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徐牧,有《省试临渊羡鱼》中,第二联就是三仄尾“惭无下钓处,空有羡鱼心。”
全诗如下:
清泚濯缨处,今来喜一临。 惭无【下钓处】,空有羡鱼心。
退省时频改,谋身岁屡沉。鬣成川上媚,网就水宁深。
赪尾临波里,朱须破浪浔。此时倘不漏,江上免行吟。
盛唐时的诗人敬括 ,在他的《省试七月流火》也有三仄尾:前庭一叶下,言念忽悲秋。
全诗云:
前庭【一叶下】, 言念忽悲秋。 变节金初至, 分寒火正流。
气含凉夜早, 光拂夏云收。 助月微明散, 沿河丽景浮。
礼标时令爽, 诗兴国风幽。 自此观邦正, 深知王业休。
连公务员国考都出现三仄尾,可以看出三仄尾是合律的。山丘不是岳,平平仄仄仄,当然没有问题。
三、对联的灵活与宽松
五言律诗中的联,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即中间二联)要求对仗,排律则要求首联和尾联以外的所有联都对仗。
我们平时说的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楹联(对联、对子)的形式会多一些,长短不一,不过,大多数五言和七言的对联采用律句。不过也有使用拗句,或者不使用律句的情况。
相对来说,楹联要灵活和宽松许多。
1、拗句救拗
例如,乾隆四十五年,在他七十大寿的时候,自己作了一副对联:
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孙曾予一人。’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上联是大拗句, 下联用“予”平声救拗。
注:古六帝,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寿71岁;梁高祖萧衍在位48年,寿86岁;唐高祖李渊在位9年,寿71岁;宋高宗赵构(81岁) ;武则天武曌(82岁) ;唐玄宗李隆基(78岁);明太祖朱元璋(72岁)......不知道乾隆想起了哪六位,但是五世同堂的皇帝,只有乾隆一人。
2、断句
传说福州城外罗星塔有有七字联,不知何人所撰,其句云:
“朝朝朝朝朝朝夕,长长长长长长消。”
康熙年间,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处,解释道:
此山为海潮来往之区。此联出语第一、第二‘朝’字上平声,第三‘朝’字下平声,通作‘潮’字,第四‘朝’字亦下平声,第五‘朝’字上平声,第六‘朝’字又下平声。对语第一、第二‘长’字平声,第三‘长’字上声,第四‘长’字是平声,第五‘长’字是上声,第六‘长’字又是平声。如此读之,自不烦言而解,不过是言潮汐长消而已。”
这幅对联后人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是3-4断句,与律句的4-3断句不同,不是律句的用法。
又如:
人生惟酒色机关,须百炼此身成铁汉;世上有是非门户,要三缄其口学金
人。”
人生惟-酒色机关,世上有-是非门户,这类都是3-4断句。
又如古人有楹联: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世上-几百年旧家,天下-第一件好事,这是2-5断句。
3、失替
传说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中,有郑板桥所撰的楹联,句云: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上联的前一句:咬定几句有用书,仄仄仄仄仄仄平,下联的前一句也是七言:平仄平仄平平仄。这两句都不是律句,用格律诗的规则来看,叫做失替。
4、失对
又如古人集经书中名句为楹联:
有忍乃有济,无爱即无忧。
上句出《尚书》,仄仄仄仄仄,下句《四十二章经》中的句子,平仄仄平平。上句为拗句,下句是律句,但不是对应的平平平仄平。
在格律诗中犯了失对的毛病。
四、对仗和对偶的区别
1、对仗就是对偶的一种
关于对偶的解释,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上下两句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但是,对偶没有平仄的要求,甚至允许上下联同字。对仗是其中的一种,严格得多。
我们不谈文章,仅仅从作诗方面来比较。
2、齐梁时期是重要的时间分界线
在南北朝齐梁时期,沈约等用永明体诗人开始研究四声八病,于是诗人作诗注意了平、上、去、入四声的协调。
以这个时期为界,之前诗人作诗对仗,大多不注意平仄相对,之后的诗人,则越来越重视平仄的相对。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对偶的诗,和对仗的诗。
3、对偶的诗句
生活在东晋和南朝宋的诗人谢灵运,是一个喜欢对仗的狂魔,他作诗几乎整首都对仗。
但是谢灵运的对仗并不是格律诗的对仗,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四声这个概念。因此他的诗句,大多是平仄不相对的对偶。
例如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前六句: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对仗: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对偶: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对偶:则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前两句符合格律诗的对仗,第一句正是三仄尾。
后四句,都不符合格律诗的对仗了,第四句和第五句都出律,这种现象,叫做失对。
而且在五、六有相同字:孤屿。在格律诗的对仗中,上下联一般要避免相同的字。
4、对仗的诗
齐梁以后,诗人越发注意音律的协调,虽然格律诗规则还没有健全,但诗人们对于平仄相对的对仗越来越规范。例如阴铿的《雪里梅花诗》前四句: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四句完全是格律诗的对仗了。
梁朝皇帝萧纲甚至写出了标准的五律,《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
远雾旦氛氲,单飞才可分。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结束语
齐梁之后的南北朝诗人,创作了大量的注重平仄相对的对仗句,这种对仗句组成了早期“格律诗”。只是这些诗多数都有个问题:失粘。
到了唐朝初期,平仄、押韵、粘连、对仗,这四种规则渐渐成熟,并被纳入了科举考试的诗体规则中。格律诗成为了诗人们必须掌握的技能。
平仄相对,上下句没有重复的字,是律诗中对仗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和对偶最大的区别。
山丘不是岳,上联三仄尾,下联是“中仄仄平平”。山丘组合成岳,是一个有机关的上联,您有什么好的下联吗?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