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适合做心理咨询师吗?
如题
这是我八年来第二次对自己无比喜爱的坚持产生困惑(担忧)
喜欢或者说喜爱心理学是高中时就有的念头,缘起两本心理学相关的书籍,高三询问几位带教老师心理学专业相关情况(如当时短视频如此铺天盖地,询问老师的步骤也许就不需要了,因为他们也不甚了解),虽未得到有效指点,但心中的喜爱不灭。
直到坐进大学教室开始第一堂应用心理学课程,喜爱就变成了专业!
大学期间我有个思维的误区,认为学了心理心理学的人,就是奔着做心理咨询去的。
11年,参加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时发现,考场上“各路大仙”人员层次“如此丰富”,原来认为的专业对口生的考场,是如此的打脸,从那一刻也开始对咨询师的证书持证人群开始担忧;后来再次被打脸,担忧没有意义,能胜任的证书的人,终究还是以本专业人群为主!
说到底,以证书培训为主的公司,能活着就是靠很多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想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然后报了班,考了证——考证者南辕北辙,却救培训公司于水火。
实习的时候,专业课程中,总有很多非专业人员来学习,原来是我不理解她们,看着她们懵懵懂懂的报了很多课程去学流派和技术,特别替她们心疼乱花掉的人民币。
后来发现,心理咨询中的技术和流派不过只是她们想要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一把钥匙,运气好的试了几下把心结打开了,运气不好的花了四五年时间,把各种流派技术学遍了,各个大咖的课程听遍了,仍然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反而渐渐明白了心理咨询的一些局限性,转而到别处去寻求答案。
有的人说自己的问题都没解决呢,怎么给别人做咨询?
有的人说不喜欢负能量,更别说主动去接一大堆的负能量了。
于是有了一群不做咨询的“心理咨询师”。
状态好的心理咨询师我有幸见过几位,更多的心理咨询师要么感觉是分离的,要么看上去没有人味儿。能鲜活的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寥寥无几。
所谓分离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衣服穿的很有气质,有品位,但是满脸写着不幸福。嘴里经常说:“要开心,要幸福”但是肢体语言,面部表情都像小孩吃了黄连一样,充满了委屈和痛苦。
所谓的没有人味儿是什么感觉呢?就是把自己等同于某种技术或流派,满嘴都是术语,跟人聊天不会讲人话。你能明显的从她身上看到佛洛依德,看到荣格,但是看不到她自己。如果有人问他,“你人呢?”
他会微微一笑,给你一个故作高深的眼神说:“你懂的……”(看不懂这个幽默的赶紧反省一下是不是把自己活没了。)
(满嘴专业名词的咨询师,对于治疗其效果等于在听书,喜马拉雅上性价比更高)
铺天盖地——嘎然而止
2017年9月15日,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140项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并强调国家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将职业资格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行清单式管理,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
可(qing)惜(xing)的是心理咨询师证书被请出了140项目录中。
该消息一出,彻底引爆了国内数百万持有国家二级、三级的心理咨询师人群。
这一夜,
一大波焦虑的心理咨询师,
正在焦急地寻找他们的督导,
进行督导。
能不着急、焦虑吗?
吃饭家伙都被取消了!
从心理咨询师个人角度来看,这对良莠不齐的心理咨询行业或许是一件好事儿。
因为对已经拿到证、即将拿到证、想要拿证的一部分咨询师而言,他们现阶段可能真的不适合做心理咨询师。
通过虚假的水货手段拿到证书(我曾经也是万千助推者,罪过、罪过,幸好原公司不给“手段后”的提成了,这一点在讨薪路上也多了一些慰藉),所收获的虚幻繁华及巨大收益。在实力咨询水准的较量过后,要么轰然倒塌,要么彻底瓦解,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一大部分人趁早离场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一件坏事儿。
敬畏
每做一次心理咨询,
我都告诫自己: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言下之意即为:
在每次咨询过程中,不刻意追求来访者立刻获得有效改变,但求自己没有说错一句话、一个字,让来访者陷入困扰或者无意义的访谈拉锯战中
坚持的,都想方设法做对
马斯洛层次需求对咨询师成长同样有指导意义,物质基础是坚实的基础,如无此基础,去学习求生技能比学习咨询更有意义。
如果说一开始解决的就是自己问题,却被各种广告和销售带到了考证的路上,及时调整方向,努力让自己拿更多的薪水(千万不要相信咨询师多么多么挣钱,咨询师花钱是真,挣钱靠天时地利人和,比如我原来的工作,每月三千的薪水,在一线城市除了住,吃饭都是问题......)用拿到的薪水找最擅长治疗咨询师做疗愈会更直接。
学习咨询技术也是如此,如果眼界都在哪个课程“实惠”、哪个课程专家多、哪个课程给证书、哪个课程可以发朋友圈“炫耀”,如果仅仅是这样出发点,学和不学意义相同。
如果做咨询师就去系统学习,哪怕一年、哪怕两年;
如果只是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就去找最快解决自己问题的咨询师。
如果仅仅爱好,看书后听课比小沙龙、小体验、几十块钱一堆课程内容的网课好很多倍。
“
为了使你们所展望的未来变成现实,所以,不可以忽视你们眼前的现实。
”
你是否有弄清自己的需求?
此图是心理医生考证群里前几天发的
看到这些分类,再次对这个行业做了很多思考
心理行业发展在中国的时间很短,很多问题都是“盲人摸象”,没有成熟的系统和市场规范,也没有够得上权威级别的人物能一锤定音;所以这样的分类很莫名,比如:PTSD在危机干预中就是一次或者两次要处理清楚的,又比如强迫、哀伤等等。
用精神分析的范式去概括整个咨询技术的开展是“流氓”式的。
在咨询室里有一条规矩,如果你真的给来访者开膛破肚、让他直面痛苦真相了,之前必须确定他能够承受;一旦你开始这么做,就得有十足的把握能帮他解决后续的缝合和疗愈,否则不能轻举妄动,要循序渐进。也就是说,谁开刀谁负责缝,没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现在网上很多人即便心理真有毛病也不会花钱去做正规的心理咨询,宁愿追随一位或几位自己喜欢的大咖,盲信盲听,只言片语以后就开始自我疗愈了。这是他们的问题,但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角度考虑,就没有需要小心的地方?心理咨询师在短视频或者其它渠道发布专业言论、深度解析,是否要更为谨慎?自我疗愈是个艰难的过程。
相对于健身、接受某种培训,大众消费心理咨询的时数是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而且更让人揪心的是,心理咨询的脱落率很高(脱落是指来访者在开始接受心理干预之后,在其心理困扰或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就终止了咨询的现象)
大众对心理咨询的态度:
一方面因为心理痛苦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
另一方面又不够信任心理咨询。
于是,自力更生成为了大多数心理痛苦者的选择。
清楚自己要的是
症状或问题的改善
还是
心理成长和人格改变
症状或问题的改善
大部分来访者希望心理咨询达到的目标往往是:
1、改善或者消除症状或痛苦,如:强迫症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失眠、进食障碍、性心理障碍......
2、改善或消除心理问题,如:学习或工作压力感、状态很差、伴侣关系冲突、亲子关系问题、人际相处问题、关系或职业选择问题......
心理成长和人格改变
比如——
·从不会将自己的痛苦跟人倾诉;
·从不敢直接表达需要,要么压抑,要么让别人来猜,猜不到就发脾气;
·认为一旦别人认识了真实的自己之后,就会不喜欢TA;
·时时在意别人的评价,把每次人际场合当成了一次生死战场;
......
如果聚焦于个人心理成长来做心理咨询,你也可以跟咨询师一起制订咨询目标,比如“提升自尊水平”、“提高处理关系的能力”、“增加对自我的认识”、“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等等。
如果来访者有急需解决的症状或危机,并不适合这种咨询。
作为一位心理咨询师,我非常理解来访者急于摆脱痛苦的心情,因为如果不是实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人们也不会想到来咨询室求助,很多时候,求助心理咨询师几乎是大多数来访者最后的一线希望。
如果这一线希望被你咨询师拖成了拉锯战,可能希望也就变成了失望。
短平快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手段,但,能快的时候就快一些,不会快的方法就去学,不要让一位来访成为自己长期的喂养者!
回到开篇,即便行业内如此的形形色色,坚定自己喜爱的同时,疑惑(对从业者的担忧)再次到来又能怎样?对于心理人小学生的自己,做好自己,对于从事的行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也希望寻求帮助的人群
找对自己需求、
找对自己咨询师,
通过心理咨询,
让自己的生命更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