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灯笼”为线索写了很多事,内容虽繁杂,但意蕴却深厚。
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在纱灯上描红;
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8.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结尾一段“作者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是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背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生活中细碎的小事入手,以灯笼做媒介,用质朴自然含蓄雅致的语言,表达了难忘温馨的亲情缘、流淌遐思的民俗缘、痛击心灵的家国缘。吴伯箫的心中一直有一盏灯笼,从个人到文化,再上升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正是灯笼在“我”记忆中的那份深入骨髓的温情与温暖,才有了在家国沦丧、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时,心中激越的那份悲壮与痛切。在如今的疫情大背景下,我们再读《灯笼》或许能更激起共鸣,或许对于幸福、对于珍惜、对于等待,我们都有了重新的定义。但更多的是我们能感受到,身在其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