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现在一脚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来,纯正的一只老菜鸟。一边教一边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误人子弟,但仍然不敢说自己当下做的就是对的。
现在把大半年来自己课堂教学上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做以梳理,大致五点:
01
生字词不提前布置可能是最优解
很多老师可能都会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自主解决生字新词。我在教五上第二单元时,就发现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不回读,遇见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暂时跳过,只要不影响对正在阅读的内容的理解,只管继续读下去。
这才是最实用的阅读方法啊!试想,我们平时阅读时,有多少人能做到对整篇文章所有的词语都理解的?尤其是学生,尤其是试卷上的阅读文段。
有人可能会说我不负责任,连生字词都不教。我没说不教,我只是说不提前布置,训练学生在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的情况下,读懂文章大致内容的阅读能力。这是我们一辈子都用得着一辈子都在练习的能力。
02
练习复述每篇课文
都说语文不能仅仅只教认识字词,背记古诗文,更重要的是思维训练。我觉得语文的思维训练最基础的就是复述。阅读课文,经过个人的语言重组,再次讲述,就是最基础的语言思维过程。
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框架,比如叙述类的文章让学生按照“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了?”用一句话两句话简单概括,然后再慢慢要求学生尽量完整地复述。
03
鼓励让学生敢于说
我是极反对上课纪律严格到学生正襟危坐的状态。我始终相信只有宽松愉悦的氛围,人才会更容易去思考,更容易有创造性的思维产生。小学生确实没有中学生懂纪律,但是我宁愿课堂乱一点,也不赞同那种如临大敌的紧张课堂氛围。
说什么,说自己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很多孩子上学前能问出很多好玩好笑的问题,但是上学后尤其在课堂上渐渐就丧失了这种喜欢发问的习惯(更可能是优秀品质)。
说自己欣赏的文段,喜欢哪个人物?讨厌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哪段描写?喜欢哪个词语?等等,一定引导学生对课文有感受并用自己的话把这点感受表达清楚。
说自己对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的理解,有学生提出疑惑,咱老师不要太老师,在小学生面前也要谦虚些,学生的问题让同伴解决,有时候比咱们老师的答案更能让提问的学生理解接受。
04
引导学生动笔记
我知道一堂好课学生要有语言的练习,就是小练笔。但是我现在还做不到每堂课都有这样的练笔环节。我现在能做到的只能要求自己每堂课一定要让学生有动笔写字的环节。
但不是记老师讲课的笔记。以前教中学时我就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中学生还不会记听课笔记,最多就是记录员,这样记笔记一定会影响听课效率,并且记下后很难课后再看,课本密密麻麻,看上去很认真,实则一点用也没有,假努力。
我看过有些学生以前的课本,上面记的对课文的理解,我问哪来的?学生说是老师电脑展示,全班抄下来的。我在内心摇头,我不敢保证自己的做法一定对,但是我敢说这个做法绝对没意义。
我会让学生记自己初读课文提出的问题,记最终得到的答案。答案可以是学习课文时自己想明白的,也可以是问同学、和同学讨论或者最后向老师提问解决的。
我还会要求学生记同学的问题和答案。他人提出的问题觉得有趣味,觉得有意义,不妨记下来,一起研究探讨,有了满意的答案,把答案记下来。
05
带动学生读和背
读,肯定是熟读课文,有明显情感表达的段落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关于有感情地朗读,我不只一次听过老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就让学生读。每当这时候我就想,学生知道怎么样才是有感情地朗读吗?书上没写什么感情啊?当然,也可能在我没来听课之前人家已经指导过。但我仍然每次都替老师担心,为学生着急。
忘了啥时候在哪儿听到一位老师对有感情地朗读最简单的指导了。他给学生说,你要不知道该用什么感情来读,你就把自己当作作者,来给身边的同学讲这件事,你觉得怎么讲就用怎样的语气怎样的感情读。虽然想不起来哪位高手,一直记到现在。
看过有些学生做词语摘抄,一页一页地记,总觉得这样做没用。孤零零的词语不放在语境中,是没有灵魂的死的符号。如果放在一段话中,对词语的理解、运用就都有了。所以我开始教小学没多久就带着同学们背课文。长的课文背几段,短的课文,鼓励背整篇。
以上的想法和做法未必就对,期待能有幸遇上懂得小学语文教学的前辈、老手、熟手、同行,指点一二,实属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