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就不能打吗?不打他怎么长记性?”
小时候,你挨过父母长辈的打骂吗?
有没有因为做错事,被老师罚过站?
是不是曾经被这句“你要是不%……*,我就#……&%”威胁过,然后乖乖缴械投降?
这问题问了一圈,不管问到谁,答案都一样:是!有过!
古时候读书不行,先生不就靠打学生手板来管教么;还有那句“不打不成材” 流传甚广。惩罚这种教育方式,早就被我们老祖宗用的淋漓尽致。到了我们当父母,不鼓励体罚了,就有不少人撰写一些“惩罚孩子的正确方式”, 通过一些其他方式,比方说剥夺孩子最喜欢的东西,比方说关在小屋子里面壁反思什么的,变相惩罚。一来二去,孩子好像真的乖了,听话了。
可是,用惩罚教育孩子的坏处有多大,您知道么?
01
惩罚,可能打乱孩子成长的节奏
4个月的毛毛喜欢吃手,每次吃手被大人看见,大人都会把他的小手从嘴巴里拉出来,再轻轻打一下,为的是让毛毛记住不再吃手。
2岁的乐乐喜欢完美的物品。有一天乐乐拿了一片完整的叶子,奶奶抱乐乐下楼。好不容易从六楼走下来,叶子却不小心被撕破了。乐乐大哭不止,一定要重新上楼再摘一片完整的叶子。奶奶生气的告诉乐乐,再无理取闹的话,奶奶就自己走了,让乐乐一个人哭去。
3岁的瑞瑞中午不肯吃饭,妈妈把瑞瑞的饭菜都倒了,并且告诉瑞瑞如果现在不吃,那么只能等到晚饭才能吃饭。下午瑞瑞饿了,妈妈坚持让她等到晚饭才吃。
4岁的霖霖和外公争吵,霖霖没控制住打了外公,被爸爸揍了一顿,面壁思过半小时。爸爸说,打他是为了让他长记性,现在不管住,以后要上房揭瓦杀人放火了。
5岁的James最喜欢的人是外婆,每次他不听话,外婆就会严肃的告诉他,再这样做,我就不喜欢你了。
怎么样,上面的例子都不陌生吧?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例子。
实施惩罚的成年人,一点儿也不理解孩子做某件事情的动机呐!吃手,完美主义,没有食欲,由于语言能力缺乏而出手打人表达情绪,甚至不听话,都是孩子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必然过程,完全正常。
家长没有知识不能理解也就算了,还用惩罚这种强制手段来控制孩子,逼他们按照家长的想法做。孩子没有选择只能服从。这将严重打扰孩子正常生长的规律。当一个孩子在一个敏感期内没有能够满足探索需求,就会固着在这里,为以后留下心理隐患。
02
惩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被接纳,不被爱的阴影
有人说,我自己就是被打大的,现在人生也很成功啊!那么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因为业绩不良被公司辞退了,你回到家里来,是希望被老公或者老婆打骂一顿,没收你所有的心爱之物,面壁思过呢,还是希望对方接纳你的情绪,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说“是”,鼓励你东山再起呢?
我想正常情况下,人都会选后者。前者是火上浇油嘛,逼你破罐子破摔,至少要花很多心力和实践去理顺情绪;后者让你感受到爱,和支持,至少接下来奋斗也有了动力。
对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不是小狗小猫,靠惩罚就能长记性。惩罚式的教育也许能让孩子一时变得听话,符合家长的要求,但更多的是会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抽离,爱的有条件,这些都是深深的写入潜意识的东西,例如,讨好别人,害怕自己不满足别人的期望时会被惩罚。长大以后,还会无意识的重复这个行为模式。
爱惩罚的家长不懂得无条件的爱,一个从小不被尊重的人,必须满足家长要求才能讨到一点爱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敢于面对社会,要求他们真正想得到的呢?
03
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代替惩罚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免不了会犯一些错误,有些可能比较严重。如果不用惩罚,那应该怎么办?不惩罚,孩子能不能长记性?
其实,惩罚源于家长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背后是对自己孩子,以及家长自己深深的不信任。看不懂孩子,看不见孩子,不知道孩子犯错的真实动机,当然会恐慌咯。
比如,孩子在学校打了同学,这个行为肯定是不合适的。打人的孩子的家长不光会感觉脸上无光,还会担心把人家打坏了没法收场,往往会严厉的批评自己的孩子。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能不能放下自己的恐惧,深入了解一下,当时孩子面对的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打别人。
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本质是好的,然后用你的心去体会和感受一下孩子在那个时间点上的情绪,你才能理解孩子。
当孩子被理解和接纳,被看见了,困在那里的情绪也就会消失了,而且孩子知道你的爱还是稳稳的在那里,不会因为他做错事了而抽离。这时孩子的状态会比较好,会比较容易接受家长的引导和建议。此时,温和而坚定的对行为进行引导,效果会非常好。
这时候的改变,就是从心而发的了,是孩子内在力量驱动的,是积极的靠谱改变,不是因为惧怕惩罚而被动的消极的改变。
04
最后,亲爱的家长们,时代变了,老观念也得变变,不惩罚孩子,相信孩子,发自内心的鼓励孩子,孩子才能感受到我们的尊重,我们的爱,才会越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