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人一杆枪,左冲右突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那是吹牛逼。
文人一枝笔,纵横捭阖能搅起四海三江波澜翻天滚滚来,那却是真的能。
宋江一百单八将,再厉害也不过山东一隅的一伙强人,一时势大而已。朝廷再不济,打宋江也是绰绰有余。徽宗再无能,在基层也有得力的骨干。
就有一个叫张叔夜的,相当于今天一个地级市的一把手,打上天也不过是一个副省级吧,当时管辖着今日连云港的那一带(海州),他就把宋江一伙打得服服贴贴(“起于淮南,横行河朔,宋江起事,转瞬即平”)。
在张叔夜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下(贪官是有滴,但难逃国法,他们不是主流嘛,你们反官员,性质就是反朝廷嘛。今日改邪归正,我当保奏朝廷,令你等往讨方腊,成功以后,不仅将功补过,还能生得蒙赏,死亦流芳,得以名利两全......),宋江、吴用、武松等,心悦诚服地归降一一立马回梁山遣散喽啰,毁掉营寨,然后一百多人(就这一百多号人!)响应招安,而且,极力主张招安的是吴用而非宋江——跟着朝廷军队打方腊,打了杭州后(第一个回合),就损兵折将,伤了元气,无奈何拜别官军隐去民间了事。
继续打方腊的是官军,把方腊擒住的人,是官军中的小校韩世忠——而跟宋江一干人等,一毛钱关系没有,"武松单手擒方腊",纯粹胡扯。
这才是历史的真实,而历史的长河中,却有一些个小局部的、几可忽略不计的真实,被无限放大成波涛汹涌、地动山摇的壮阔图景。
一一都是拜施耐庵所赐呢,文人太历害了!
真有《水浒传》所述那么厉害的宋江率领的队伍,而且这支劲旅最后归大宋朝廷节制,果如是,还有辽国、西夏什么事,还有金国、蒙古什么事,统统只有岁岁纳贡,南面称臣的份!
"文过饰非",史家做起来难度大一些,小说家做起来就不要太容易了,你看《陈士美》,白的给你说成黑的!
耐人寻味的是施耐庵曾经跟张士诚混过,做过张的谋士,而张最后被朱元璋灭了。朱建立了大明后,既没找施耐庵的麻烦,也没启用他。也许朱认为,追随者不过是各为其主,施的谋略嘛也不过尔尔,否则他主子为嘛败了呢。施耐庵跟刘伯温做过同窗,他的才能朱元璋在刘的口里听到过,在《水浒传》里读到过,朱也喜欢这部书(造反起家的人,哪个不爱水浒)。
——朱元璋若不爱才,焉得大明朝会诞生有史以来第一部长篇小说,焉得四大名著大明朝独占其三?
而且,那些农民造反及战争场景的描写,怕都是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先后起兵及起兵前后的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反元图景在作者心目中的“映像"呢!
令人不解的是,施耐庵为什么偏偏取材北宋末年宋江起事这个事写书。“宋江起事”,很小的一段事,“转瞬即平”了嘛。而且施耐庵完全不循史实写,重要角色张叔夜被一笔带过,然后,写出来的故事,几乎九成虚构——作者完全重新塑造了人物,充填了许多夸张的故事及情节。
当然,小说是作者意念的载体,它与事实(或史实)本身可以几近风马牛。大致循着史实脉络走的,可称之为“演义”,否则演义二字不会出现。比如四大名著中除《三国志演义》外的其他三部,俱为“天马行空”的写法,不受史实局限——谁要把《水浒传》改成《宋江演义》,施耐庵会被气活。
施大才子,为什么独独钟情于历史上宋江起事这个节点,并在这个节点上组织音符,把它弄成了一幅千古不朽的辉煌乐章。
或者只有宋江起事这段故事能承载作者的爱与恨,寄寓他自己的壮志悲情或灵魂深处的价值取向?
这部书恐怕真的不是“英雄豪气哥们儿兄弟”那么简单!四大名著里,我独把它看扁了(以为其仅仅是“文笔最生动,故事性忒强,娱乐性超燃”而已)。
——因为忽然心生疑窦,我把金圣叹的评水浒找来翻看,在《水浒传》第38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里,果然看到金圣叹觉得宋江突兀,但金确认这首诗词“表出权术,为宋江全传提纲”!
把宋江这两首“反诗”和金圣叹的评注列出来,怎么感觉到(《水浒传》)就像是写施耐庵自己呢?
宋江(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金评:表出权术,为宋江全传提纲。)
不幸刺文双颊,哪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金评:写宋江心事,令人不可解,既不知其冤仇为谁,又不知其何故乃在浔阳江上也。)
宋江(七绝):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金评:其言咄咄,使人欲惊。
——“宋江全传提纲”,不就是“水浒全传提纲”吗?此一笔足以概括主角全盘呢,而这个主角,究竟是宋江,还是作者本人的影子,还真不好说呢!“攻经史”、“有权谋”、“卧荒丘”的应该是他施某人,小县城的小公务员宋江,不过是他用来寄志的人物而已。
金圣叹极顶聪明,诗词内容太直露,无须解释,他就装傻子,和稀泥:“不可解”,“不知冤仇为谁”,也不知其忽然跑到浔阳江来干嘛。
想想施耐庵吧,他可不单纯是一个写书的秀才,他参加过反元革命,做官做到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论学历与刘伯温是同学,论官阶也与他平齐,唯一不同的是他择错了主子(张士诚每占一地就选妃,施屡劝不止,知其必败,愤而辞张。但张由于轻徭薄赋,在民间的口碑比朱元璋好,他的失败未必对施耐庵没有影响,没有冲击)。这样的身份和经历,试问曹雪芹能比不?曹大不了是家道中落,作为朝中官员的他爹,被革职抄家,自己的公子哥生活从此没了而已。而施耐庵,如何能在这一场自己亲自参加了的波澜壮阔的改朝换代的革命之后,让心情平静下来——《水浒传》或是他抒解心中块垒的平台呢!
宋江的这两首诗词,哪里能找得到出处,无论在宋史书册里,唐宋诗词里,哪里有?恰恰在找宋江的关键词时,电脑弹出来一首“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我眼睛一亮,这不是宋江在汴梁城里写给李师师的词吗?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鲛绡笼玉,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回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果然,弹窗里的搜索结果,有“作者宋江”的,也有“作者施耐庵”的,好玩不?这不就说明了,他两个,“实为一人”么?
宋江出身,一个小县城里的一个小公务员,乡下家里有点矿,仅此而已。未见他“中过举人”,“当过进士”,推测文化水平至多秀才,“攻经史”,“有权谋”,有施耐庵在侧,就轮不到他。施耐庵的学历资格和文化水平,有“刘伯温同窗”可以辅证,刘伯温谁?“大明王佐”是也!
就以诗词说事,依宋江的文化、经历和深度,我看他写《西江月》都会很吃力,至于这篇《念奴娇》嘛,怕是他哭都哭不出来。
道理很简单,就像是《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一样,分曹射覆,出口成诗,一个个倾国倾城的貌,出类拔萃的才,其实作者就一个,曹雪芹也!
后世评水浒,谈宋江,论得失,议投降,思振兴,探衰亡,都忽略了作者的设局!史上的宋江其人,实很一般般,其事亦很一般般,他不过是被作者用来就汤下面的材料而已。
这个施某人,不仅被旷世奇才刘伯温所推崇,他还是那个《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老师。他的才能,你怎么想像都不会过。所以,他设局把后世的人,比如你我这样的看官来个“请君入瓮”,是一点也不困难的事。
不过他这局,是被俺在读《宋史》过程中突然瞧破的。俺在比较之中,思考哪里不对劲。如果只读《水浒传》那是没用的,读一百遍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