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炮台,我们在公园里到处逛逛。在河岸边远眺自由女神像,然后离开河边,走去看那些建筑群。有一座红色连体长屋,大斜坡屋顶中间有白色半圆球穹顶小屋,大概是瞭望用的吧,下面是宽敞深厚的通道,有着天主教堂式尖尖的天顶。我们去时,好多孩子在通道里川流不息地奔跑。走出通道是一条由两边大树组成的宽阔的林荫道,一堵带石头浮雕老鹰、顶部石质三角形的纪念墙出现在眼前。墙上贴着的铜质铭牌上刻着文字,从绿色的铜锈上可以看出它的古老。那是1937年6月16日制作的,描述了此岛从属于荷兰到美国300年来的历史。
林荫道一侧是一幢幢单独的小屋,现在是一些艺术展馆。这些小屋的后面,有一片大草坪,一个园艺工人驾驶着一台红色的除草机,欢快地来回修整着草坪,看他飞快地往来,觉得他一定是在此工作中得到欢乐的享受。远处是曼岛的天际线,站在草坪上看它,有一种海市蜃楼的感觉。岛上的消防龙头和我们常见的不同:黑色的身体,头上顶着银色的头盔。草坪边上是木质的高高的电线杆,绿色又环保。正在转红的爬山虎攀附在古老的教堂墙上,忠实而长久地为它遮阳。
教堂边有几幢黄色外墙的大屋和先前看见的红色兵营式建筑不同,抑或是当年当官的住宅?或是岛上神职人员的住所?从屋前盛开的白色黄色小花和偶有的一台窗式空调中似乎可以看见,虽然屋子有点破败,但还是有人居住的吧?一切都无从知晓。
下午二哥还要带我去参观一个博物馆,我们就没再去小岛的另一端。回到码头边,那一幢红砖老屋上两个圆形的窗户被两个金色的老鹰图案所占领,墙上一个黑色的标牌上白色的十字架,估计原来是一个诊所。如今白色的大门上挂着铁锁,关门大吉了。
河岸边上,有人拿着长长的钓杆,站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河中的鱼儿上钩。真是一个宁静的与世隔绝的小岛。
坐渡轮回到曼岛,码头上停着几辆校车,嬉笑打闹的孩子们像是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老师声嘶力竭的招呼声被淹没殆尽。我的感觉是:从偏僻的小乡村回到了繁华的大都市。
二哥带我在离码头不远的一家中国人开的快餐店吃饭,小店玻璃橱柜内一字排开的盘子里有:各种做法的鸡块、排条、鱼、蔬菜等,还有:炒饭、炒面、河粉、白米饭等各种主食。我挑选了些自己爱吃的菜,拿去柜台上称重,根据分量计算价格,可以吃得比较合胃口和适量,对于我这种小胃口的人来说,是最合适的。但在这样的大都市,价钱还是比吃一个汉堡贵了一倍多,着实不便宜。
吃完饭,二哥带着我穿街走巷,经过17年前我第一次来纽约时他带我来过的印第安人博物馆,当时博物馆门前宽敞的广场上摆着几个小摊,我给同事妹子买了付时髦新颖的耳环。如今博物馆部分展馆正在维修,广场上多了几个建筑物,宽敞的感觉荡然无存了。
河边的炮台公园里新建了城市农场,种了些蔬菜,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他们的食物是如何长成的。因为头天早上起得太早,此时觉得累,决定回家休息。找到M15公交车站,在车站旁的机器上买了票(和洛杉矶不一样,这里有些公交车需要在上车前就购票),上车后,看看窗外的风景(望野眼—这是我喜欢的出行方式),一直可以到二哥家附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