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
- 先天的意志,或者自制力,并不是成功的关键
- 自制力只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发挥作用,往后的行为依靠人们的“惯性”
- 自制力是可以通过锻炼来获得增长的,一些简单的行为就可以提升人们的整体自制力
增强自制力的方式与增强肌肉性能是一样的——你需要定期锻炼。最近的研究表明,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记账或者记录进食,甚至仅仅时不时地提醒自己坐直都能帮助一个人锻炼总体的自制力。举个例子,在一项研究中,一个被安排每日运动无从逃避的学生不但身体更健康了,而且更少把碗留在水池里不洗,同时还更不容易冲动地花钱了。
通过一些简单控制行为规范,就能显著提高自控力。
一、目标
1. 具体而艰巨的目标
不要用"做到最好 "
主要是因为“做到最好”这话很模糊——太模糊了。我的“最好”究竟是什么程度的?
...
如果没有具体目标,“做到最好”所带来的结果往往离“最好”相差甚远。这很讽刺,“做到最好”恰恰是最平庸的配方。
- 用具体而艰巨的目标来取代 ”做到最好“,具体能排除达不到要求的标准,艰巨能促使人更加专注
“具体”这部分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让人知道你具体的期望值(或者为自己定下具体的目标)就排除了在这个标准以下的表现——避免人们告诉自己“已经够好了”。
你不能制定不现实或者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艰巨而具可能性才是关键。因为有难度的目标会促使你下更大功夫,更加聚精会神,更加没有二心。你会坚持得更久,也能更好地运用最有效的策略。
在一个对将近 3 000名联邦职员进行的调查中,那些认为自己的工作有挑战性、自己和同事被高标准要求的员工都是那些年终评估成绩最好的。
- 具体而艰巨的目标会让人会更快乐
成功完成困难的事更使人愉悦,它能给人更大的满足感和快感,让人整体感觉更幸福。而完成一项容易的任务根本就不足挂齿。最近在德国有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只有那些觉得自己工作有挑战性的员工汇报的工作满意度、幸福感以及成就感在长期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 好的目标和工作状态形成良性循环
对工作的满意度使人更致力于为所在机构工作,对自己更有信心,从而会给自己更多的挑战,这又带来更好的表现和更大的满意度,周而复始……制定具体而具挑战性的目标便创造了成功和幸福的无限循环。洛克和莱瑟姆称之为“高绩效循环”。
你在生活中也可以开始这样的循环——第一步便是制定一些非常具体且困难得合理的目标。然后你要用最能给自己动力的方式来看待这些目标,才能进一步提高成功机会。
2. "为什么"和 "是什么” 与 行为
为什么:使用比较抽象的方式理解自己行为——这种理解方式偏向于用事情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来评价一个事情。比如:推吸尘器是在“保持家里卫生”。
是什么:使用你用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来理解行为。所以推吸尘器是在“吸地”——这是真正发生着的事,你便如此理解这个行为。
- 使用 为什么 思考行动,能获得动力。
当人们用“为什么”理解行为时总是会想得更宏观些——那些小的、日常的举动都变成更重大的目标的一部分。他们对长期目标更有概念。用“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想问题的人更少冲动,更少被诱惑,还更常会为行动提早做准备。
思考“为什么”会让他们更确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他们也不太会感觉到外界力量对他们的影响(比如说其他人或命运)。
- 使用 是什么 来做有难度、生疏和复杂的事情
这种思维方式(是什么)在做一件困难、生疏、复杂或是需要很多时间学习的事时就非常有帮助。如果你从来没有操作过吸尘器,“吸地”(“是什么”)的理解方式就比“打扫卫生”(“为什么”)更有效。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在做有难度的事情时,用单纯而具体的“是什么”方式思考比深远而抽象的“为什么”来得更简单有效。
当人们用“是什么”理解行为时,他们会聚焦在细节上——从 A点到 B点的机械过程。他们有时没那么有斗志,也更容易为了一棵树而失去整个森林,但他们对在崎岖石路上行驶特别在行。当你所做的事情特别复杂时,先放下全景而聚焦于手上的活儿是值得的。
- 在不同情况使用 “是什么” 和 ”为什么“
最好的策略就是根据目标的不同在两种模式中转换。有时这种转换会自然发生,有时不会。确定自己启用了最佳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要赶快转换。你如果想更有干劲儿、增强自制力(或者帮别人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启用“为什么”模式。想想行为背后更大的意义和目的。当你在一盘甜点的诱惑前想要“守住贞操”时,请记得“为什么”
另一方面来讲,若要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则用“是什么”思考更为恰当。学习一套新体系时需要把它拆成几个具体步骤。第一次滑雪吗?那么注意弯曲膝盖、对齐滑雪板的前端。别想着让谁对你的速度和优雅的姿态刮目相看——这样想往往导致滑雪新手牢牢地贴在树上。
- 具体使用为什么和是什么
如何运用“为什么”模式思考 1.写下一件你最近因缺少动力或诱惑太多而无法实现的事。可以是任何事:无法戒掉甜点、不能按时回复重要的电子邮件等。 2.现在,写出你想做这件事的原因。你的个人目的是什么?这样做能帮助你得到什么?你如何受益?下次当你尝试做这件事时,停下来想想你刚刚总结的原因。不断重复,直到它成为习惯为止。(习惯成自然。任何简单的行为都能变成习惯,做起来易如反掌——只要你肯坚持。)
如何运用“是什么”模式思考 1.写出一件你想做,而且是特别复杂、困难或者生疏的事。也许你想建立一个网站但不会用电脑,又或许你想开创新的事业。 2.现在,写下第一步你需要做什么。迈向那个目标必做的具体行动是什么?下次当你尝试做这件事时,停下想想下一步具体是什么,然后专注于那个行动。你也会养成这个习惯的。
2.1. 为什么和是什么 与 计划
当一件事变得容易或熟练以后,大多数人喜欢采用“为什么”式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时间——具体来说,是从你开始计划到开始行动的时间。你从明天还是下个月开始减肥?你打算下周还是明年去度假?研究显示,我们偏向于用大而抽象的概念,也就是“为什么”式思维,来理解较久以后才会贯彻的计划。反之,我们理解近期计划时则会侧重于更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完成这件事需要做的“是什么”
- 人们习惯用为什么思维方式思考远距离计划,只看到长远计划带来的回报,容易忽略会遇到的困难,因此当真正实行计划的时候容易被困难打蒙了。
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关于将来的计划总是刚开始听上去不错,但越临近越发现不对劲?于是我们哀叹道:“我怎么竟然会同意做这件事?”“我生物成绩只有 C怎么会想去学医呢?”“我怎么会以为我的房子能容纳那么多人?”然后我们就慌神了——因为当你下定决心当一名医生或邀请丈夫一家人来住时并没有花时间考虑这件事是否可行。你只想了“为什么”,却没有想过方法“是什么”。也许这么说能够给你点安慰——我们大多数人都一次次地掉入这样的陷阱里,因为我们习惯于用“为什么”来考虑未来的事,而较少思考究竟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于是我们选择了有潜在丰厚报酬的目标,却带来了一场噩梦。
- 人们习惯用”是什么“思维方式思考近距离的目标和计划,看重实行可能性,忽略事情的价值。
对于近期将执行的事,我们却犯着相反的错误。你为了减少麻烦曾拒绝过多少有意思或有价值的临时机会?
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彻底地随心所欲,也无法抓住偶遇的眼前机会。这时的我们太注重“是什么”而忽略了“为什么”——太纠结于细节而放弃了可能很有价值的机会(或是明显更容易得到的东西,比如我的印度之旅)。
- 使用为什么思考目标偏向于难度大,回报高的目标。使用是什么思考目标偏向于难度小,回报确定的目标。
当我们思考比较久远的事时,我们会牺牲实际的考虑而选择潜在的回报;当我们思考近期要做什么时就满脑子官司,放下了愉悦。换言之,说到未来,我们都像探险家;说到当下,就都像会计了。
- 使用"是什么" 的思考方式思考目标能 防止拖延
用“是什么”方式思考目标不仅能让你更好地安排时间,还能防止拖延时间。
所以用“是什么”方式看待目标能让你更专注于具体的必要行动,让你能更快地达到目标。太注重“为什么”做一件事则可能会让人行动比较拖拉。
- 根据不同的目标,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思考方式。“是什么”能让我们专注于细节,防止拖延。“为什么”能让我们获得更多动力。
对目标采取“为什么”式的大体思维能使你更有动力、备受鼓舞,专注于你能得到的回报,并增强自制力与毅力。而“是什么”的细节式思维在你做困难或生疏的事时最有帮助。它能使你专注于操作性细节,从而完成任务,并且能帮助你防止拖延。大的成就不是采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就能得到的。你需要知道如何为排除特定的困难而选择相应的思考方式(或者知道如何为帮助别人实现目标使用得当的表达方式)。
3.乐观思考
乐观思考有两种方式
- 对自己的成功结果乐观,这容易导致失败
- 对自己能克服困难乐观 这个能给人动力,不轻易放弃
对未来的乐观看法不止有一种。想象一下你现在有个减肥的目标。对于这个目标就有至少两种“正面思考”的方式。你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我有能力减肥,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到!”换句话说,你可以对“成功概率”表示乐观。你也可以对自己说:“我能轻松抗拒甜甜圈和薯片的诱惑;遵守新的运动计划不成问题!”换言之,你可以对“轻松克服困难以获成功”采取乐观的态度。
-
相信自己会成功,并认为成功道路崎岖不平的人更容易成功.
奥丁根和她的同事们在各式各样的情况中都找到相同的规律:寻求高薪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寻找伴侣建立长久关系的单身人士,还有正从髋关节置换手术康复的老人们。我们发现不论他们是谁、试图做什么,成事之人不但有信心获得成功,而且还同样相信着成功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 认为成功不容易的能带来焦虑,担心和动力
为什么相信道路崎岖对实现目标来讲那么重要呢?首先,焦虑和担心这样的负面情绪虽不让人愉悦可还是有其用途的,这主要是因为它能带给人很大的动力,刺激我们在问题发生前花额外功夫去避免。
- 认为目标艰巨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
奥丁根的研究显示,相信目标艰巨的人会做更多准备,下更大功夫,为目标做出更多行动。他们预料到要努力奋斗,便也是这样做的。
- 认为目标容易的人,准备的比较少,并且遇到挑战容易崩溃和放弃
相反,那些相信找工作很容易的毕业生寄出去的申请也比较少;那些以为自己会闪电般地、无可救药地和暗恋对象互坠情网的人也是比较不可能在现实中找对方谈感情的;认为即将到来的考试是小菜一碟的学生复习得明显比较少;以为能轻松适应新换的髋关节的患者做复健运动也比较少……说到底,觉得实现目标轻而易举的人根本就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然后当梦想破灭时他们就有可能崩溃了。
用乐观的方式看待目标,同时用实际的方式思考具体需要做什么才能实现目标
- 运用“心理对照”指定目标
- 拿起纸笔,写下一个最近的愿望或想法。这可以是一件你想做的事或是已经开始做的事(比如去加勒比海度假、搬到洛杉矶当编剧或者减掉 10磅)。
- 现在想象一下愿望实现时的美好情景。写下这欢喜场景中的一个好处(比如躺在沙滩上休息不用查电邮将会多么美好)。
- 接下来,思考一下夹在你和欢乐结局之间的障碍(比如站在我和欢乐减肥结局中更瘦的我之间的障碍是我对奶酪的酷爱)。
- 现在列出另一个好处。
- 再列出另一个障碍。
- 然后再列出一个好处。
- 再来一个障碍。
4、信念
- 你的信念对于自己的目标实现具有很大影响——相信自己能变更好就真的能变更好
你的信念对你树立的目标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也不稀奇。比如说,你一定是相信自己的数学技巧能够被提高才会下定决心提高数学技巧,否则没有尝试的道理。我们的信念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目标——它的实现是可触及的还是纯属浪费时间与精力。
1. 智力“实体论”者“:相信智力是固定的,不会改变的。你或者聪明,或者不聪明。
- 智力实体论者更看重证明自己聪明
大部分关于识别和理解间接理论的研究来自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实验室。她在《心理模式》一书中详细说明了我们对自身成长与发展能力(或缺乏这种能力)的信念是如何影响生活中的每个方面的。在十几项实验里,德韦克和她的学生们发现并指出:那些认为自身特征是固定的人过于在乎别人的肯定。他们有任何机会都希望得到对自己智力的肯定(或至少是确认他们不笨)。他们想要感觉到自己聪明。
所以如果你是个智力的实体论者,你的首要目标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向自己和他人证明自己的聪明。
- 智力实体论者会避免太有挑战性的目标而选择安全选项
- 智力实体论者总是这样亏待自己——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证明自己上,却牺牲了本可能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2. 智力”渐进论“者:相信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时间从经验和学习中得来。
- 智力渐进论者的更多精力花在培养自己智力,而不是证明自己聪明
渐进论者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当你相信自己的能力——任何能力——是可以增长和发展的,你便不会把注意力过多集中于证明自己聪明上,反而会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智力。挑战并不可怕——它是获取新技能的机会。犯错误不代表你笨,而是提供了更多帮助你学习的信息。
- 相信本性难变的人寻找伴侣时更倾向于找一个喜欢崇拜自己的,相信本性可以改变的更倾向于找一个可以激励自己发展和成长的伴侣。
那些相信个性大约不会变的人告诉我们他们在寻找一个自己在对方心中形象“完美”的对象,也从而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们会选择那些觉得“和我在一起很幸运”的伴侣。当一段关系存在太多争执和挑剔时,他们会很快逃离。那些相信个性能变的人似乎更喜欢能激励他们发展和成长的伴侣,他们也更有可能把关系中的坎坷看作了解对方和了解自己的机会。
在一个又一个的实验里,我们发现那些被给予了开发技能的机会并有行动动力的人真的会变得更聪明。不论你用什么去衡量——智商高低、通考分数还是平时成绩,都会清楚地发现智力是极度可塑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在此之前一直相信自己的智商是固定的——你就是对数学、写作、电脑、音乐或社交不在行——那现在是把这套理论全部扔掉的时候了。这种想法一直以来都对你产生了不良影响。
5、 环境
另一个影响目标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因素总在下意识中左右着我们。换言之,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追求着自己不曾意识到的目标。这些目标被身边的各种信号和记号触发,包括他人的举动。理解到这些信号和记号的影响,你便能发现并控制它们的影响力。
总结
☆懂得什么影响你。
如果你想做出更好的目标选择,懂得是什么在暗中影响着你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这样会对你有益。跟自己摊牌、分析对与错,如果有必要,试图去削减某种影响。
☆懂得如何判断自己的能力。
我们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如果你习惯性地对某些极具吸引力的目标说不,就该问问为什么了。你对自己的信念有多确定?是否还有其他看待问题的方式?
☆拥抱改变的机会。
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目标是重要的,而相信自己可以获取这种能力也同样重要。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智力、个性和体质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提高。这些“实体”信念使人把精力集中放在试图证明自己的目标上,而忽略了发展和成长。好在几十年的调查研究证明这种信念是完全错误的。持“渐进论”者则相信我们的各种特征是可以逐渐改变的。这个理论是被科学证明所支持的。所以假如你相信自己某方面无法改变,而这种信念又左右着你一生中对目标的选择,那么是时候抛开这个观点了。去相信自己能够改变,这个(正确的)信仰能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发挥更大的潜力。
☆营造正确的环境。
另一个影响目标的因素是环境,而环境往往对潜意识产生着影响。我们读到的字眼、看到的物件、打交道的人——我们所接触的万物无不触发着潜意识对目标的追求。榜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目标感染”鼓舞着我们。换言之,我们会采纳他人追求的目标——在我们认同的前提下。
让目标带来能量
选择目标会影响追寻目标之路的兴致和趣味,它能影响到你会有多容易焦虑和沮丧,也能影响带忧愁来袭时你如果做出反应。最重要的是,它不仅决定你的动机有多强大,还能决定面对困难时你能坚持多久,有些目标会使你不论遇到何种困难更容易持之以恒,而有的目标则注定了失败。学会识别这些目标。
目标分为2种,进步和表现
- 注重良好的表现从而体现能力(“表现”型)
- 注重进步,成长以及精通某种手机或学问(“进步”型)
“表现”目标目的追求显示自己聪明,有才,有能力或优于其他人。
表现意愿 = 绩效目标——显示自己聪明、有才、有能力或业绩优于他人。
当你追求“绩效目标” 时,你的经历被指引到一个特定目标,比如考试拿A,达到一个销售目……大多数人每天追求的绩效目标和自我价值紧密相关。我们之所以追求这样的目标是因为我们觉得达到这样的目标能给我们带来某种肯定,会使我们看上去或自我感觉起来聪明、有才华、抢手。如果达不到目标则说明我们不够聪明、不够好或者没有魅力。绩效目标就是“有或者无”,你要么达标要么不达标,非赢即输。
绩效目标能够给人带来动力,但是也削弱了人面对困难的灵活性,遇到挫折更容易沮丧,更容易受到自尊和自我价值的挫败。更容易放弃。
当你追求“表现” 目标时,你会成为“自我验证预言” 的受害者:相信自己不行,于是停止尝试,于是注定失败——这结果当然会(错误地)应验“我不行的最初想法。
绩效目标会导致最低的成就,同时还伴随着大剂量的失望和自我怀疑。
“进步”目标追求提升或增强某种技能,技巧和能力
发展或增强某种技能和能力的意愿称为 "精熟目标"。
当人们在追求精熟目标时,他们不因是否达到特定结果而评断自己……他们用"进步“来判断自己。我有进步吗?我在学东西吗?我前进的速度适合吗? 重点不是一次的表现,而是长期的表现。这种目标着重于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肯定,关系到自己是否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很为最好最有能力的自己,而不是证明你已经是最好的了。
- 追求精熟目标,比较不会因为困难和强差人意的成绩而埋怨自己缺乏能力。
- 追求精熟目标的人遇到困难时,不会那么容易沮丧和无助,他们会做出行动,问自己哪里出问题然后去修复。
- 把注意力集中在 进步上的人很少会过早放弃。
选择目标
- 注重表现的人更容易被奖励所引诱,在简单的任务上会发挥更好。
- 如果一个任务困难和诺,注重进步的人不那么容易放弃。
面对困难
对成功的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动力,当人们相信自己能把一件事做好的时候往往就能做好。这种现在在”表现” 类目标中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当目标困难程度上升之后,他们的期望值下降了。追求进步的人则不太会受到影响。
- 遇上挫折无论是表现还是进步型的都会感觉沮丧,但是进步目标的会更偏向于寻求行动来解决问题。也不会太容易怀疑自己的价值,更不容易抑郁。
享受过程
- 注重表现的人不会主动去重视有趣,愉悦的一面。他们看重结果,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结果之中。
- “进步” 目标则注重过程,他们高度关注过程,有参与感。从个人角度重视学到的东西。也会更积极而不是被动参与到工作中。
寻求帮助
- 注重“表现"的人更少去寻求帮助,因为他们认为寻求帮助是自己“无能”的一种表现。
- 注重“进步”的则不会,从别人那里学习也是一种进步。
帮助分为两种类型:自助式求助和应急式求助。自助式求助能让人更好学习和理解,最终独立掌握知识或技能。应急式帮助是指你需要别人为你完成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