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是一篇小说,又是一篇长文。内容通过叙写我童年时期与农村孩子看社戏的美好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是鲁迅作品中特别能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篇文章。
对这篇小说我以前总是从最后一句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那夜的戏,那夜的豆,那夜的景,那里的人,把目标落在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上。这样的定位把教学的重点就放在了第二和第三部分,对于第一部分轻轻点水,忽略了精彩的细节。今天研读余老师的教学,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一、准确定位,确定教什么。
余老师对教材地处理极其巧妙,他依据这篇小说的篇章特色、文体特征、内容特色,聚焦课文4—10段。因为4—10段构思巧妙,一波三折,“烘托、铺垫、伏笔、照应、对比、波澜、场景、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各种小说的写作方法在此云集,这是多么好的对学生进行小说阅读训练的文本呀。正如余老师所说:“这一部分的安排了小说的场景,安排了人物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后面的情节……”这一部分是小说阅读的钥匙,对钥匙的理解和运用,才能轻松打开小说这把锁。
依据文本特点,余老师 给这一课定成“小说阅读启蒙课”。教授小说的知识,训练小说的方法,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就成为教学的重点。而这一切又基于教师对文本的研读、细读、深读。
二、巧妙设计,确定怎样教。
确定教学的重点之后该设计怎么教的问题。余老师设计了两个教学板块:
板块一:这一部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板块二:这一部分最后一段的语言之美,表达之美 。
板块设计清晰简洁,余老师的教学设计一贯如此。但是这两个教学活动如何推进呢?
第一步:巧妙介绍背景材料,激发学生阅读欲望,逐步引导学生阅读小说。
余老师上课时直接介绍背景材料,直入教学内容。第一步介绍作者。名、地、原名、评价。非常简洁,这是初中学习的第四篇鲁迅的文章了,学生已经对鲁迅有了初步的认识,余老师就抓住作者最核心的特点介绍。第二步是作品介绍,余老师龙中推出这一点,用了四句话来介绍。第一句,侧重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句介绍文章的写作角度。而第二余老师让学生自己发现“我”,不是作者本人,并强调本文的写作视角——儿童视角。第三句第四句从中发现关键词“童年的生活美,过渡到文章的主旨。”
这个设计余老师已经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了本文的事、视角、情,老师通过自己文字的展现,引导学生开始了细读。小说中的“我”,写作视角,余老师教学设计和实施始终围绕小说的文本特点。
第二步:明确学习内容,强调学习方法。旗帜鲜明,授之以渔。
余老师把两个板块的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始终明确学习内容。并且交给学生什么是品味细节。并且以“找不到船、找到了船”在文中的作用为了,对细节品味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学生即明确方法,又打开思路。
第三步:巧妙引导,恰当评价,集中讲解最,时时扣文本。
接着余老师设计了“品读细节,揭示小说艺术手法。”这是教学实施中最精彩、最具艺术性、最扣文本的地方。学生品读细节,教师点拨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
例如:生:第7段:“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从这里可以看出双喜很聪明。
师:好!你品析的这个地方很重要。双喜大声地说话了,而且说话有理有据:“我写包票”,总说一句;第一层道理,“船又大”,第二层道理,“迅哥儿向来不乱跑”;第三层道理,“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于是才有了外祖母和母亲的微笑。
在学生回答之后余老师进行了提升第一强调双喜这句话的层次,再次联系了前文“这是外祖母和母亲微笑的原因”。引导学生注意前后文。学生下面的回答马上开始提升了。
再例如:生10:第5段:“只有我急得要哭。”说明了“我”看戏的急切的心理第4段:“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体现了“我十分喜欢去赵庄看戏,也体现了儿时的“我”的玩性。
师:分析得直好,注意,还有一个关键词:“第一”。由于是“第一盼望”,所以后面就有急切的盼望,也体现“我”身体舒展到非常大的那种快乐的感觉。“第一”这两个字很重要呀。
再如:生13:第10段:“母亲送出来盼附‘要小心的时候…”说明了母亲很不放心,为后文写母亲半夜了还在等“我们”做铺垫。
师:这个同学的能力很强。他读得真好!“母亲送出来盼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了。大家往后看,当“我们”看完戏,偷了豆吃完豆回到平桥村的时候,谁在那里等“我们”啊?(学生答:“母亲。”)这就叫照应,要旁批上!这里与后面写母亲等“我们”遥相呼应。
在学生回答之后于老师引导学生认识“第一”一词的重要。余老师一步步教给学生文本细读就是关注词,关注前后文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关注段、关注句子到细读词语,从此段到练习前后文,于是“铺垫”“照应”“铺垫”“渲染”“场景”“波澜”“心理描写”“景物描写”,这些小说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细读水到渠成地展现出来。
更秒的是在每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集中进行讲解,例如品读完第10段的语言,教师从六点进行了总结:①美在对“快速行动”的描写。②美在对“心情”的直接与间接的抒写③美在动词、色彩词的运用。④美在暗写了平桥村孩子的懂事。⑤美在再写双喜,并引出了阿发。⑥美在景物描写的伏笔与照应作用。
余老师的总结既是品味语言,又在讲授方法,还在传授小说读的方法。
这节课,余老师依据文本特点,设计两个学习活动,学生充分活动,教师巧妙引导,时时处处紧扣文本,学生既积累小说阅读的知识,又提升了小说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