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
脾经是足太阴脾经的简称,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脉腧穴有21穴,左右合42穴。
中文名
脾经
胃部分支
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简介
总述
足太阴脾经1.循行部位: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肚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上行,挟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系舌根,散于舌下。
脾经
2.胃部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
4.主要临床表现:舌本强痛,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食不下,烦心,大便溏薄,或泄泻,水肿,黄疸。
5.病机分析:脾经之脉连干舌本,病则舌本强痛;脾病及胃,胃气上逆则呕;气机阻滞,则胃脘痛;健运失职,升降失司则腹胀善噫;湿困脾土则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脾脉起于足(足母)趾上行膝股内廉,经气不利,则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脾与胃相表里,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食不下,烦心;脾虚水湿内停,传化失司,则大便溏薄或泄泻;水湿泛滥则水肿;脾虚水湿影响肝胆,肝失疏泄,胆汁横溢,则黄疸。
6.本经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舌根强痛、膝股部内侧肿胀、厥冷等病证。
7.常用腧穴,左右各21穴:隐白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足太阴脾经,流注时辰为上午九至十一点,即巳时。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循行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病候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经别
原文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语译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和足阳明经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到舌本。
经筋
原文: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
注释 :
(1)阴股——股的内侧。
(2)上——原作下,据《太素》改。
(3)(4)与——原缺,据《太素》补。
语译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 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
脾经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支撑不适,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部有扭转疼痛,并可向上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
腧穴
足太阴脾经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穴位介绍
隐白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健脾和胃,益气摄血,宁神定志。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②腹胀。③癫狂,梦魇,惊风。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井穴
大都
[荥穴]
【定位】:在足内侧,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主治】:①胃痛,使秘。②热病无汗。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荥穴
太白
[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脾经
【主治】:①胃病,腹胀,腹痛,泄泻,痢疾。②肢倦,身重。③心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输穴,原穴
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胃脘堵闷,不思饮食,绕脐腹痛,泄泻,便血。②心痛,胸闷,胁胀。③月经不调,胎衣不下,产后血晕。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商丘
[经穴]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商丘穴
【主治】:①足踝疼痛。②痔疾。③腹胀,泄泻,便泌。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经穴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赤白带下,经闭,症瘕,阴挺,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久不成孕,梦遗,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睾丸缩腹。②遗尿,尿闭,水肿,小便不利。③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足痿,脚气,肌肉疼痛。④皮肤病,湿疹,荨麻诊。⑤失眠,头痛头晕, 两胁下痛等。
三阴交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漏谷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
【作用】:健脾利湿
【主治】:①肠鸣腹胀。②下肢痿痹。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地机
[郤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作用】:健脾利湿,调补肝肾,理血固精。
【主治】:①腹痛,泄泻。②小便不利,水肿。③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腰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郄穴
阴陵泉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
【作用】:健脾利湿,调补肝肾,通利三焦。
【主治】:①小便不利或失禁,水肿。②腹胀,泄泻,黄疸。③膝内侧疼痛。④阴茎痛,痛经,妇人阴痛等。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合穴
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 侧头的隆起处
血海
【作用】:理血调经,祛风除湿。
【主治】:①月经不调,崩漏,经闭。②瘾疹,湿疹,丹毒。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箕门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作用】:健脾利湿,利水通淋。
【主治】:①腹股沟肿痛。②小便不利,遗尿。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冲门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的外侧
冲门
【作用】:疏经行气,清热利湿。
【主治】:①疝气,腹痛。②崩漏,带下。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府舍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健脾理气,疏肝止痛。
【主治】:疝气,腹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
腹结
【定位】: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理气降逆。
【主治】:①绕脐腹痛,腹胀,泄泻,便秘。②疝气。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大横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作用】:调理肠胃,行气通腑。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阳、阴维脉交会穴
腹哀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调理脾胃
【主治】:腹痛,肠鸣,消化不良。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
大包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作用】:宽胸理气,疏经通络,束骨强筋。
【主治】:①全身疼痛,四肢无力。②气喘,胸胁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脾之大络
食窦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作用】:宽胸利膈,理气和中,健脾助运。
食窦
【主治】:①胸胁胀痛,翻胃,食入即吐。②腹胀水肿,黄疸。③老人大便不禁。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天溪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作用】:宽胸理气,通络活血。
【主治】:①胸胁疼痛,咳嗽。②乳痈,乳汁少。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胸乡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作用】:宽胸理气,疏经通络。
【主治】:胸胁胀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周荣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作用】:宽胸理气,宣肺化痰。
【主治】:咳嗽,胸胁胀满。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脾经能治大病
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是脾经当令的时间,脾主运化,暴饮暴食最伤脾胃,加强锻炼对脾有好处。
1、糖尿病跟脾胃肾功能失调有关
现在有一个病就跟脾密切相关——糖尿病。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小孩也有得糖尿病的。糖尿病有几个明显的症状,即多吃、多喝、多尿、消瘦。这是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喝酒过度等造成的。造成糖尿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情志郁结。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大啊,生活压力也大。糖尿病即口干,杯不离手,杯不离口,喝多了也不解渴,
2、乳房下垂不是地心引力的作用,是脾的问题
脾是干吗的呢?第一,脾主运化,全身运化全是由它来做的。第二,脾主一身的肌肉。所以全身没力气,是肺病,全身的肌肉没劲儿、肌肉酸痛是脾的问题,重症肌无力就是脾病。包括人老了以后,肌肤下垂,也是脾病。比如说人老了以后眼皮耷拉,比如有的女的,年轻的时候大眼睛特漂亮,到老了就成三角眼了,上眼皮垂下来了,这是脾主一身肌肉的功能弱化了。还有一种,假如突然出现一眼大一眼小,脾出大问题了,有可能会出现脾中风。
乳房下垂也是脾主一身之肌肉的功能弱化了。人一到中老年就开始乳房下垂,特别是生小孩母乳喂养以后。有的人说,这样说不对,这些都不是病啊,这些都是地心引力的惯性作用,就是往下拽啊,随着年龄的增大,地心引力的作用也越大。如果真那样,倒立是不是就不下垂了呢?所以一定是身体虚弱,脾胃功能出现了问题,才会出现乳房下垂的现象。
3、两腿无力、大脚趾麻木都是脾病
对于那些个有车一族,将来可能会出一个问题,就是两腿无力症。为什么两腿无力啊?因为两腿很少走动,老开车,久而久之,就会得肌肉萎软症。如果是天天坐车的话,有司机,就会有一毛病,两腿无力;如果是没司机自己开车的话,就会一只脚有力,一只脚无力。如果还开成自动挡的,慢慢的话就都没力了。这也是脾主一身之肌肉的问题,只要肌肉的问题就是脾的问题。
还有,生大气也会伤脾胃,而造成肌肉萎软。我出差见过一个病例。其实蛮可怜的,看到一个农民在火车上,特别惨,他大脚趾先是疼痛,然后就麻木没有知觉。到处去看。大家记住,脾经就是从大脚趾起。哪个脚趾不舒服,都能知道是哪儿的病。这位农民朋友在有名的大医院被诊断为神经末梢炎,治了一个半月没治好。反而原先还有点感觉,现在根本不能动了。在火车上见到他以后,我问他刚得这个病的时候有没有生过一场大气,家里有没有什么大的家庭纠纷。他老婆一听就愕然了,回想起来说还真是生那次大气后出现的问题。
所以大家别小瞧生气这个事啊,现在很多情况下,情绪会影响身体,生气先伤肝胃,脾在志为思,得病了总想得多吧。正常地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是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会影响气的正常运动,形成气结和气滞。从影响脏腑生理功能来说,最明显的是脾的运化功能。所以生气再伤脾,这是情志方面的原因。
4、睡觉流口水是脾虚
“脾之合肉也”,就是我们全身的这个肌肉是由谁所主的?是由脾所主的。然后其荣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呢?表现出来的是嘴唇。所以你的嘴唇是否丰满、滋润,是判断脾病的一个表现。如果嘴唇老干裂呀,不滋润呀,嘴唇干瘪,没颜色,这些问题都是脾虚。
家里的小孩啁,他睡觉时流口水,我们常常会觉得,哎呀,怎么这么可爱啊。可成年人呢?成年人流口水就有碍美观了。想想,有时候,特别是夏天啊,你看那趴着睡觉的人,西装革履的绅士和优雅的OL女士,要是午休时用口水把办公桌淌咸了一个水塘,真是影响形象。或者我们早上起来的时候,枕巾湿了一大块,怎么回事啊?脾虚呗,因为脾主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实,人流口水有时和脾虚有关,脾虚的人面部肌肉较容易松弛,睡觉时自然就容易流口水。
脾虚是指脾气虚弱,引起脾虚的原因有比如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前面我们提到过,脾有主运化、主统血等的作用,脾虚就会运化失常,人体出现营养障碍,造成水液失于布散,人体湿气就会重,或者引发失血等症。
脾虚,水谷的精华就无法通过脾运化转输,五脏六腑得不到滋养,人就会出现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身倦乏力、吃饭后容易犯困、吃得少,或者腹胀、溏泻等,或者四肢冰冷,怕冷等症状。还有一点,现在的女孩子特别关心什么啊?就是,如果脾虚的话,还会引起肥胖,虚胖。所以,这种胖,要想瘦,就得调理脾胃,而不是节食。
脾虚的人怎么选择食物啊?可以选择如粳米、马铃薯、香菇、锅巴、薏米、熟藕、山药、栗子、扁豆、豇豆、红枣、胡萝卜等食物。除了吃些健脾的食物,重要的是坚持锻炼身体。
5、得脾病的人要么特瘦,要么特胖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过度思虑一定伤脾。假如过度思虑的话伤脾,就显出瘦相,这个人就特别瘦;如果脾湿太重的话就是虚胖。所以脾病有两相,要么特瘦,要么特胖。这就是脾的一个问题。
前面我们讲到脾虚,脾虚和脾湿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脾虚可能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生,也可能导致其他的病理变化。脾湿可能是脾气虚弱导致,也有可能是缺乏锻炼所致。脾湿也是个很重要的话题啊。脾湿有很多象,都有哪些呢?比如前面讲的虚胖;或者有的人总觉得累,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或者拉稀、溏便;或者牙龈出血等。湿重的话,一般来讲吃点药或是不吃药都可以治疗。要是找不对医生,就别吃药,就锻炼,锻炼非常管用。现在很多人就缺少锻炼。如果锻炼的话,出汗没问题。别把汗想得那么可怕啊,否则动得太少了。打球的时候如果出汗是没有问题的,出汗反而会让身体轻松。
7. 脾经能治大病
"祛病需脾胃先行",脾胃是人体的能量之源头,和家电没电啥都不干了一样!
脾胃管着能量的吸收和分配,脾胃不好,人体电能就乏,电压低。五脏六腑都不能好好工作,短期还可以用蓄电池的能源,透支肝火,长期下去就不够用了,疾病就出来了。
科友·观点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