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出伟大的作品,一直想写出能利益众生的作品。可是,很多事情不是靠想就能完成的。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过去的我,也许看到任重道远就放弃了。但如今的我就将它们落实到每天每日的写作实践中。
那日,在写好开篇,介绍自己的笔名缘起之时。就有种被掏空了感觉。转手很自然地就拿起桌边的《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仔细阅读起来。赖声川老师创作出了很有名的话剧——《暗恋桃花源》。我想知道他们这样的创作大家是如何去创作的。
书里正好分享了他和金庸老师的对答。原来如此,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怪不得,以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先生也说,写到后面,安娜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也许,这也是创作的一大乐趣之所在吧。
很多人都说,阅读的输入会引发我们写作的输出的表达欲。在看多了之后,也会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于是也会跃跃欲试,拿起手里的笔,开始或抒发自己感想,或开始模仿,……
而写作这一输出的方式,也会倒逼着我们开始阅读新的信息,新的材料,新的书籍,去接受更新的观念。于是,完成了自己思想认知方面的体系升级。
阅读输入和写作输出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事写作或者创作的人,应该也都会有的感受吧,开始写的时候,可能才思泉涌,但大量地输出一段时间之后,常常会没什么新意,陷在某种舒适区的话题之中。或者,就是有种江郎才尽的悲凉感,感觉自己空空如也。这时候,也许就是开始加入更多生活体验的时刻(向外)——去见世界,去见众生;加入更多的阅读体验,自我探索的时刻(向内)——去见自己。
我一直在想自己该从事的职业,或者说,事业。作家李欣频老师好像有说过这样的方法——问问自己有什么是我乐此不疲,即使没有所谓的金钱收入,我依旧乐于奉献我的时间、精力的,乃至奉献一生的?
现在我想,就是写作和阅读。我很肯定,没有加上“大概”,也没有“吧”这样的语气助词。尽己所能,虽然我能做的也许不多,但即使是微光,我也想发自己的一份光。
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发出想要利他的心的,也许是在我经历过苦难时,我发愿大家以后都不要经历我这样的苦痛时。也许,是在我关注小红书博主小焓时。我不知道。
但我想还是为全天下人类的幸福,为全人类的思想解放努力,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的那样,临终时回顾一生,才算不辱使命,问心无愧。
正如王阳明先生临终时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求”一样掷地有声。
全天下人类都幸福了,我也一定必然幸福,因为我也是全人类中的渺小一员。这是值得我奉献一生的使命。虽任重道远,但尽己所能,问心无愧就好。
宇宙温柔而浪漫,我们都被爱着。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