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看见我手里捏着钉子(组诗)
作者/黑 瞳
《》拆 脸
中午吃鱼
我在拆鱼脸的时候
鱼的表情越来越难看
我也不会因此
就停手
《》白色的汁液
剪开一条树枝
棕色的树皮内
白色的
汁液滴落
散发新鲜的
泠冽气味
这种气味令我兴奋
我爱上了剪枝
血液
不会是白色的
《》夏天的散步
多日在6楼上的自我囚禁
连着多日的雨,停了
我到楼下去
买几颗钉子
多日渴望的散步
需要有一个理由
比如几颗钉子
沿途草叶上
水珠在路灯下
泛着宝石的光
没人看见
我手里捏着钉子
《》温柔的片刻
梦中
老公被我背叛
垂下头的样子
我的前任
故意提起某个男生
我接他的话
他就拿手捂
自己的眉间
我的前前任
我们吵架时
瘫坐在沙发上
流眼泪
每当这些时刻
我的胸间
就涌起一股温柔
《》缝 隙
天黑下来
我终于抓住自己
已经变细,变轻的身体
一阵微风透过窗户的缝隙
掀起窗帘,呈15度角
我是从窗帘底下钻进来的
我将侧身从门缝行走
桌子上的万年青枝条微微倾斜
它体内生长的欲望在爬动
我从茎的裂口抽出
一整天我就是静止的植物
从破碎的脚步里
嘈杂的声音,阴谋的眼神里
变窄,变尖
一盆仙人掌
出现在它不该出现的位置
《》刀
我看着你站在离我
两米远的地方
玩刀
已经很久了
刀在你的手里
耍着把式
刀尖对准你的手
推进推出
我捂住自己的嘴巴
不走过去,提防着它
我歹念刚起
已刺中我
《》高山流水及相见欢
到哪里去找
这样清澈的情谊?
相见欢喜是难得的
就因为太难得
如果我是女人你是男人
欢喜后怎能不生贪欲
如果我是女人你也是女人
欢喜后又怎能
不转成妒忌
《》泄 露
蔓藤缠绕着我的身体
在我清醒的时间抽枝
半梦半醒着开花
一朵一朵的鼓胀
玻璃缸里游动着的噘嘴鱼
一下一下吐露我的秘密
海水里是冷的
它不觉得
透明的玻璃缸
更冷
《》苏小小的油壁车
在西子湖畔我
遇到了它——
苏小小墓
游客在旁边戏耍
我听到,你又在笑
你用长袖遮住的唇
散发桃花酒的味道
人们因你的慷慨
慕名而来
——那些为了给予一个人
而生出的
你把它
分发给更多人
小小,你的油壁车
就借我一用
《》公螳螂和母螳螂
我只是忘不掉那个情形——
她一口下去
嘴里咀嚼着
他没了脑袋
他们的交媾还未完结
躯体紧紧连着,他们
因这两场生命交流的同时发生
不住抖动着
《》我用我的“阴暗”来写诗
——黑瞳的不正经创作谈
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写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到了一个内心无路可走的时刻。如果不写诗,可能就会被黑暗带走,被同化,或者被吞噬。这绝非我愿意接受的。就像我的笔名“黑瞳”,有着黑暗和光亮的纠缠和互生。就在那个时候,命运眷顾,推了我一把,我紧紧抓住了这跟从天而降的绳索,开始无止境的攀爬。如果说天才是因天赋才华的过剩自觉产生写作冲动,就像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产生做爱的冲动,而我更像是个一无所有的赌徒最后的一博。
在我小的时候曾因成绩优秀多才多艺和长相可爱倍受周围人喜爱,享受过集聚小范围内几乎所有目光和宠爱的滋味。当时的感觉是这一切的得来毫不费力所以好像与我无关,很快就感到厌倦,主动逃逸到视线之外,开始思考活着有什么意义。很快,我变成了一个终日郁郁寡欢的人,曾经的光芒离我而去。从中学开始,似乎一直在现实中游离,没有过自己的“主场”,找不到精神的归属,过着平庸的生活。一直到我结婚生子,找到稳定的工作,却没有得到幸福充实的感觉,而是沦丧和寂灭。我想知道,我是谁,是什么在支撑着我成为我而不是别人。我也想知道,一个人能否拥有光芒,仅仅是上帝的旨意,还是自己能够把握的。我还想知道,在意识的深处,人和人是否存在同一性——我仅仅充分表达了我,却能引起地球上某处另一些人的深深共鸣。我通常形容自己是虚荣的(追求光芒),功利的(渴望被看见和肯定),具有野心的(探寻深刻广泛的共鸣和影响的可能)。这些心理需求和权力欲望看上去有些相似,但我清楚完全是相反的。我厌恶所有头脑层面的造作——技巧和手段所达成的控制。我期待着灵性层面的共振而产生的喜悦。
我信任灵感。但灵感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灵感是关于诗观的理性认识、人生经验、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审美意识、语感等等积淀在潜意识中融汇,然后由于某种因素的促发突然向意识呈现出来的结果,它仍旧是我们本已有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诗人首先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样的诗,然后灵感才可能给他呈现出什么样的诗。这种“知道”,可能对有的人来说是隐隐约约,不那么清晰的。一个诗人应该主动去追寻更加清晰的觉知,这才是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自觉的诗人。这种觉知的训练,需要用理性去检视突然而至的灵感。我的灵感,都来自于对自身内外处境的觉察。诗可以是一种自我觉察、认知和确认的方式。诗让我更了解自己,从隐晦不明到渐渐清晰。
诗是由心灵投射于外部世界,形成一种内外交融时所生发的。由此,我反对那些从词语生发,又止步于词语的诗,在我看来这是“为了写诗而写诗的造作”。词语是头脑层面的东西,它总是似是而非具有歧义。如果一个写作者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训练词语无限接近于内心的真实,不是追求“精准”,却把注意力指向的对象放在读者(而非内心),放在“表达效果”,那这样的写作者实际上是一个骗子,他想达到的目的仅仅停留在注意力的吸引和他人的崇拜,他耍弄语词,像耍弄把戏,终究不过是在玩一些心理博弈的游戏。不过,并不是说指向不明确的诗都在故意耍心思。关于诗的“开放性”,我是不反对的,我认为具有多重释义的诗和指向明确的诗都可以是好诗。但前提是具有开放度的诗,作者的确有发现了一些意味,或者困惑本身也可以是一种意味。而不是自己实际上什么感受都没有,却故弄玄虚让别人去猜。一个合格的读者要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哪怕对方再牛,你没有看出什么,那么这些诗你就可以把它丢一边去。这点非常重要,可减少点骗子。
一个诗人应当主动保持对他人心灵质地的嗅觉敏感度,以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内心的纯粹。心灵是什么样,呈现的诗就会是什么样。一个好诗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实。信任自己的心灵,尤其是心灵中幽暗的部分,把内心当作实验器皿,去观察种种外在的投注在它内部发生的变化反应,然后记录下来,这就是诗。
写于2021年7月3
黑瞳,本名王唯羽,女,80后,浙江人。有组诗发表于《滇池》《特区文学》《诗潮》等,作品收入多种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