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品牌是一种强烈的个体标识的话,自从有独立意识开始,我们其实无时不刻都在建立品牌,因为我们是会用不同词汇或者经历标榜自己或所在团队的独特性的。
本文是在跟在品牌领域深耕十多年的Isa姐经过一个下午的沟通后整理出来的笔记,不讨论过大的品牌范畴,而是聚焦于强势品牌的构建路径。
无论是个体还是团队,当我们选择建立强势品牌时,也就选择了进入公众的视野。那么,如何让自己在纷杂的声音中被听见?如何提升双方的沟通效率?如何让自己有的放矢地在偌大的世界上营建自己的影响圈?
邀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寻找一下答案。本文分如下框架:
定位篇:
① 定位(why you choose & why choose you)
行动篇
① 配称(信任状)(How)
② 用户画像(How)
③ 产品(What you can offer)
④ 渠道与内容(When & where)
定位(Why you choose & why choose you)
每一次聊到品牌,定位是绕不过的核心话题。
为什么定位这么重要呢?
于个体而言,精准的定位有利于优化我们的资源配置。每个人的资源(时间资源与精力资源)与能力是有限的,定位能够让我们找准自己的专业领域,集中火力为受众创造价值。
于受众而言,精准的定位有利于降低他们的决策成本。我们都知道,现在处于一个十分嘈杂的信息化时代,任何一个产品都有非常多的同质化选择,同时,人的大脑还是寻求方便的,如果我们能够扎准一个专业领域,在这一个专业领域里面占领受众的心智优势高位,用户的选择会自然倾向强势品牌。
类比于教练之箭中的成果框架,定位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确定成果框架的过程。
一、竞争环境(可控/系统平衡)
首先,在明知资源与能力有限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划定集中发力的市场范围。
l 在哪个区域/行业,有更大的资源优势?
l 所选择的区域/行业,是否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
l 如果此时进入,我们是否还有竞争优势?
其次,我们要分析整个竞争环境。
l 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如果找不到竞争对手,所处的赛道可能是一个伪赛道)
l 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
接着,避开竞争对手在受众心智中的强势,或者利用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地位。
l 相比于竞争对手,我们的差异化是什么?(“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l 如果找到差异点,如何体现我们的价值点,我们能够如何深挖下去?
竞争定位会把我们放到一个真实存在的市场环境中,在这个市场中与真实存在的竞争对手作对比,真实地看到我们在整个市场系统中的地位。然后,选择我们真正的影响圈(而非关注圈)进行深挖。
二、内部视角的USP定位(你想要的是什么?)
USP,unique selling point,独特卖点,也就是我们对于他人来说最有价值的地方。
当我们逐步去探索自我时(比如通过教练过程),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有资源,越来越明晰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大而泛的,而是十分聚焦的——我们自己也很难相信我们能横跨多个领域。
而且,真正的价值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在一个行业浸淫多年,在实际项目中磨练出来的手感,这些经验价值本身就是价值点。
不过,价值点也分方法还是方法论。方法是经验型的,不可复制,基于经验的价值传递,有时也是危险的;而方法论是底层逻辑,是与社会运转的原则相适应的,在多个场景下具有有效性。
那么,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
l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l 我们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什么?
l 我们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
l 我们的价值是否足以提炼成一套体系,并在多个场景中适用?
三、外部视角的价值定位(你如何知道你得到你想要的?)
“用户不会介意你说了什么,只会care我接收到了什么。”
从本质上来说,品牌是沟通,是我们与受众之间通过不同媒介的沟通。在沟通时,穿越各种线上线下媒介,我们该如何每一次沟通都瞄准受众的需求点,不断重复,不断打到,让受众一听到我们的信息就动心。
而且,就像我们在教练过程中会通过语言、行为的匹配来营造亲和一样,在品牌上的沟通,也必须要用用户的语言,也就是“说人话”。
打个比方,最近有个很热的词,是“赋能”。我在“视觉中国”等图片网站上搜索过“赋能”相关的图片,出来的图是非常抽象的,这个词不像“流程型组织”“科学型股权设计”等精准的词在用户的思维中,指向一种相对类似而且具体的画面。但是,我们很多人,仍然在使用“赋能”这个词。小范围使用是瑕不掩瑜的,但如果要扩大品牌的效果,这个词就很可能在用户的心智中被模糊化,然后遗忘。
再打个比方,我们很多做企业内训的朋友所瞄准的对象是企业,其中,企业主是核心决策人员。那么,企业主可能整天想的都是:“如何提升管理效率?”“如何打造一个能打仗的团队?”“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如果这时候去冷不丁地跟他提“企业文化”“赋能”“领导力”,决策人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转化成他的语言。如果他没有时间去转化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好这个语言转化的工作。
为了减少决策人的转化成本,提升我们品牌的沟通力度,我们可以多问自己:
l 企业主的语言体系是什么呢?
l 企业主真正关注的问题或痛点是什么?
l 为什么我们品牌能帮你解决问题?
l 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对于受众来说如此重要?
四、定位的测试与迭代
通过以上三个角度的梳理,我们基本上可以梳理出一个定位语(可以类比于教练之箭中的成果框架需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成果框架越明晰,后续的创造和体验越流畅)。这个定位语需要不断地打磨,我们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打磨:
l 我们能交付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
l 为什么用户选择我?
我们都知道,定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可能是我们在社会上的身份,也可能是我们所秉持的价值观。我们需要不断从用户视角去检验,避免闭门造车——定位需要测试。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擦拭自己、看见自己——定位需要迭代。
怎样判断我们的定位是真定位还是伪定位?我们可以在用户真实环境中去测试:
1. 通过访谈询问:“你能明白我是干什么的吗?”举个例子,如果对象是企业主,可以直接去询问他的反应。(“客户不需要懂你,你服务他,你要懂他。”)
2. AB测试:我是XXX专家,我是XXX解决能人,哪个更好?
就像我们自己的人生逻辑层次的上三层(愿景、身份、价值观)相对固定一样,定位也是相对固定的。定位不可频繁转变,它代表了我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它在一个领域中迭代,证明我们在一个领域中有立锥之地。但是定位可以升级,随着我们在市场上影响力的增长一步步地拔高,提高我们的势能,帮我们照亮未来几年的路。这个过程也同样可以在合作客户的心智中检验,询问如下问题:
1. 为什么你愿意跟我合作?
2. 我给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3. 在哪些方面创造了核心价值?
定位语越精准,对于我们的品牌传播就越有利。定位语将出现在我们所有的宣传介质中,降低沟通成本,提升传播效率。——所有子弹都打向目标受众内心的同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