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把目光放远,追求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是我一直坚守的理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思维方式灵活多样,学习习惯好,长期坚持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然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素养的前提条件就是积极的学习态度。我授课将近十年,深知自身方面的不足,如:课堂教学能力还欠缺;专业知识缺少深度和广度;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形式过于单一,并且缺少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融合,这是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学习、弥补和改进的。可是,唯一让我困惑不解,让我无计可施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
古语有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学生只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老师就不用担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差,也不会出现个别学生成绩大起大落。我为此也采用了一些办法,比如:确立目标。开学时,就先让学生确立一个远点的目标,再确定一个比自己强的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比学赶帮超的对象,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我实施过程中有问题,学生整体状态还是不温不火,依旧是老师赶一赶他们走一走,老师松一尺,他们就松一丈。我又打温情牌。前2个多月我几乎没有吵过他们,多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学生表面也听话,这是我认为的尊重,可是,当多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知道学生这还是出问题了。成绩虽然是老师比较功利化的追求,但是每个学生的一系列成绩数据却给你提供很多信息。我常以是否进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进步可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可以反应自己的教学或管理情况。当事实和自己的预计相差比较大时,就忍不住发怒了,于是,像大家预料的,我又开始罚,讲几遍还错的同学受罚,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受罚,成绩倒退较大的受罚,反正整体的教育手段就是罚。确实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撑不了两天,学生们依旧我行我素。我抱怨学生不知道学习,恨铁不成钢,而学生笑嘻嘻,当说的话是耳旁风。我包括同事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现在的学生又聪明又个性,就是不知道学习,只要不谈学习,个个都很可爱,师生关系融洽,只要谈学习,老师和学生见面就分外眼红了。”
在我迷茫于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些学生知道学习时,县专业指导组领导赠予我们两本书,其中《正面管教》这本书让我思想豁然开朗,那些通俗的语言和案例让我如沐春风,是照亮我教育思想的一束光。我习惯地而又盲目自信地对学生“说教”和“惩罚”,却剥夺了学生以负责任的方式作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老师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上,并学着对学生施以正面管教,在尊重与合作的基础之上,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之上,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为什么这本书里的方法,自己还没用就如此确信它的威力呢?如果就惩罚而言,别人打你一巴掌,他告诉你这是为你好,希望你长大有出息,你买账吗?如果就学习动力来说,归属与价值才是持续的又是恒久的动力,因为我们也是在追求着自己的归属与价值,并且在享受着他们带给我们的充实。
现将《正面管教》第1章正面的方法 摘录如下,以期共享共情。
1.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在以前的孩子们中普遍存在的那种责任感和上进心呢?鲁道.德雷克斯认为,20世纪中期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化是造成孩子们的变化的直接原因。第一个重大变化是:今年的成年人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了。过去的好时光中,有很多事情其实并不真就那么好。孩子们只是在追随他们周围的榜样。他们也希望得到平等和尊重。他们也应该有机会在和善而坚定而不是责难,羞辱和痛苦的氛围中发展自己所需要的人生技能。另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我们不再需要孩子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相反,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的太多,而无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父母们常常忽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我们常常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做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然后却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
2.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有机会去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时才能培养出来。
3.今天的孩子很少能有自然的机会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以及自己的重要性。但父母和老师可以精心为孩子提供这种机会。这样做还会带来一个附带好处,那就是当父母和老师以更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感知力和技能时,孩子们的大多数行为问题也被消除了。
4.大人更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何种长期效果。而不要被当时的短期效果所愚弄。
5.正面管教的目的在于获得积极的长期效果以及立竿见影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6.孩子们和学生们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自律,而不论惩罚还是奖赏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
7.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
8.有效管教的四个标准,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