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向和外向的事,
很早以前就想说了,
但却一直搁置在旁边。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久,
甚至自己定义了一个新名词:半向人,
即意味着一半内向,一半外向。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
号称“内向小王子”,
以内向著称,
上课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很少跟异性同学交流,
经常就是在教室最后面安静地刷题。
有次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
点同学回答问题,
老师报学号的,
然后就抽中了他,
而他却愣在那里,沉默没说话。
然后老师说,
“你这样是不行的,
就算成绩再好到了社会上去也是不行的。”
我那位同学因此难过了好几天。
后来我问他,
“你太内向了,到了大学怎么办?”
他说,“到了大学我会变得外向起来的。”
“我才不信呢!”
他没说话。
再就是到了高考结束后的暑假,
他突然就变得外向起来了,
聊女生也能聊得眉飞色舞,
接段子一接一个准。
我很好奇,就问他,
“你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活泼起来了呢?”
然后他给了我一个很有趣的回答,
“其实我不是内向,
只是选择安静而已。”
“那也就是说你其实是外向的,
只是隐藏得很好而已。”
“也不能这么说,
我觉得我介于外向和内向之间,
有时候内向,有时候外向吧。”
“一半外向,一半内向?”
“可以这么理解吧!”
后来我仔细琢磨他的话,
发觉很有道理,
外向和内向的定义本来就不是太明确。
外向难道就一定是积极参加活动,
朋友多,喜欢聊天吗?
内向难道就一定是安安静静不说话,
圈子小,喜欢独处吗?
这世界其实没有绝对的内向和外向,
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处于二者之间,
算不上过分活泼,
也不会是沉默不语。
对自己熟悉的同学,
也会聊上几个小时,
偶尔开车,无伤大雅;
对不熟的同学,
总是对方不动我不动,
安安静静表现得非常斯文。
有些事体现出我们外向的性格,
而有些事却体现出我们内向的性格,
这就是所谓“半向人”概念。
不好意思,
这是我自己孤独寂寞冷的时候创立的概念。
大二上刚开学上英语课时,
有位很要好的朋友发消息过来,
“我靠!英语课一个同学都认不到,怎么办呀?”
我回复她,“那你就主动打招呼认识一下不就好了吗?”
她回复我,“你认为我会主动打招呼认识别人吗?”
“怎么不会?我觉得你挺外向的。”
“哎,你还是不了解我。”
主动跟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很难吗?
额,的确很难。
因为现实生活大多数的我们
都是因为学习、任务、工作等缘故
才去被动认识他人,
而很少单纯因为个人因素去认识对方,
“对方不动我不动”,
我们都是同一种心理。
曾经在网易云看过这样一对话,
“有一种男生,不会聊天,
不会撩妹,
一聊天就没什么话题,很尴尬,
但是内心非常想跟别人聊天,
主动又不知道说什么,
只有选择沉默,
身边的朋友很少,
但是待人很真实,
对别人来说是老实巴交,
追女孩没一次成功,
现在还单身,
却总喜欢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受温暖,
加油!自己!
加油!这样的人!”
”有一种女生,会聊天,
一聊就有一大堆的话题,很能唠,
有时话多也会被别人说吵闹,
只能尴尬收场,
身边朋友很多,
但交心的也不多,
别人都说天真活泼,
也会有人追,但都不理想,
因为看懂你活泼外表下的人不多。
虽然单身,却依然用自己的笑容
安慰身边每个不开心的人,
加油我这样的人。”
是啊,如今的我们,
可以自如地回答老师问题,
但也很少主动去举手回答;
我们愿意参加很多活动,
但每次与人合作时总有点莫名的尴尬.
我们可以很自然地与人交谈,
但却很少主动认识他人;
表面上嘻嘻哈哈,
内心里渴望理解。
似乎我们有两种不同的面貌,
一会儿外向,一会儿内向。
看起来这是种矛盾,
但我们好像挺依赖于这种矛盾,
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
一半外向一半内向似乎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所以,有一种人,
可能是男生也可能是女生,
平常自己很少发朋友圈,
但还是会习惯性浏览他人朋友圈;
平常看起来很安静很斯文,
但与熟人热聊起来也有好几个小时;
喜欢坐在教室靠墙或靠窗的一排,
但内心也会偶尔幻想自己成为中心的样子。
谈不上足够优秀,
但也勉强马马虎虎过得去;
渴望恋爱却又顾虑太多,很少主动;
期待发生点什么故事
但依旧是寻常的一天。
这样的一类人,
称之为半向人,
或者叫做,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