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路人甲》观影感
昨天上网查资料,发现一个人提到《我是路人甲》,恩,很久没撸电影了,所以我立马点开观赏(这里废话一句,优酷比土豆的网页播放要好使)。
故事很现实很接地气,就是现在浙江横店影视城每天在上演的人情世故,尔冬升一个大导演想到来拍这个电影,着眼于这个算是比较底层的演艺群体,这份情怀首先要点个赞!但是作为电影,我觉得不美,至少不是一部艺术格调那么高的电影。是啊,艺术是源于生活,但重要的是它要高于生活,方可称为艺术!如果只是记录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纪录片就好了。电影之所以称为电影,那是有它独特的美之所在。
究竟这部电影不好在哪里呢?
第一,整个故事不是很完整,有明显的突兀,整体就是很急的节奏,没有把这个故事说透。就拿男主角万国鹏来说,电影一开始从一家人看电视剧,用餐的客人老乡们撺掇他告知母亲,要当演员说起,第二天去雪山干活的时候,和爸爸聊了会天,和妈妈哭一鼻子告别,这就是万国鹏从一个偏远的农村、横跨大半个中国、突破父母的阻挠来到横店追逐演员梦想。(这里忍不住废话几句,母亲演得很实在,父亲也演得不错,但是万国鹏悲伤、激动、对梦想的那份渴求这些情绪都没有传达到位,台词也更多的是书面化的鸡汤,没有农村人说话那般朴实。)我个人认为,这里至少得讲讲万国鹏有多迷当演员这回事,因为这是这部电影的缘由和起始点,大的背景和格调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必须讲透点(可从房间布置的细节、少而精的两个镜头去捕捉他的心灵),父亲和儿子在雪山的那次聊天,也有谈到到父亲演话剧梦想的夭折,我觉得也不应用台词去展示,而应该直接场景化,幼时撼动心灵的记忆是会给一个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更多是场景式的印象。成年想起的时候第一反应理应是头脑中那幅画面,而不是简单总结为一两句台词的和盘托出。至于说服父亲,则只是简单地来一句“爸,我也像当年的您一样,我也想试试!”(这些家乡台词都可以用当地方言来直接演绎,更贴切点)。这样点到为止就够了!还有一个明显突兀的地方是荧幕上打上“一年后”三个字时,我以为是万国鹏经历培训一年后再回到横店的事情,看到后面蒙了一阵才知道女孩那会还没跟他彻底地分开,两人正是告别的时间段,那个一年是到横店的第一年,如果真要这么记录,我建议之前就要有相关的计算,比如3个月,身上余额:,成长部分则用情节体现;6个月,身上余额:,变化部分以及在横店的生存处境都用情节去体现……这样展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横漂男孩的成长史,主线非常明显(这点很重要,不然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后面会讲到)。额,怎么说,这个“一年后”,首尾都无呼应,突出得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另外结尾可以修改为尔冬升导演招这一帮群众演员去做一个年轻人的戏,大家一起出现在镜头递交报名单的场景或者说利用他们当初开选这部电影人马时的摄影资料。这样的话,就把导演的这份情怀,这部电影的拍摄机缘有了一个有始有终的回应,相对来说也能拉群众入戏,大家也会看得更欢欣鼓舞。毕竟,梦想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万一有一天大导演会拉一个无名小卒入戏呢,会有一个大饼砸到你脸上呢。电影的情节里设计的是另外一个大导演,我认为还不如尔冬升导演直接上。
第二,主角存在感极弱,让我看到中间一度记不起男主角是万国鹏了,当然他自己演技不出众要为自己微弱的存在感负一部分责任,但更多的是对他的人物角色塑造也基本上没有拿得出手的情节,简单的就是每天群演时刻露面,还一度犯二,他没把那种新鲜迷茫感表达透,而且内心的OS建议最好独白说,而非嘴巴说出来,不对,准确地说,他是一个一个字地蹦出来,这样感觉男主人很神叨叨,不喜。另一个行为就是和女主的爱情戏多、拖沓,让人怀疑他是来横店谈恋爱的还是来追寻梦想的。其他追求梦想的举动就不深刻了:积极主动在戏组干活、帮忙跑腿被剧组其他人打这些都太老套了,因为观众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太多了,说白了要作为电影的矛盾冲突事件这根本不够。总之他甚至还没覃培军给我印象深,这人无论说话、做事、表情,剧本角色完成度、个人演绎塑造得都非常成功(比如XXX名人说,在拖车上的这段神情并茂的演绎简直满分,不过后来看网上消息,他转行做幕后拍摄了,我感觉好可惜,但也情有可原,毕竟现在是个看脸的世界)。其实我有个贪心大胆的想法,如果覃培军做主演电影效果是不是会比现在好一点,因为本身他就是不年轻、不帅气、挖煤差点丢命的人,他个人的故事感觉随便说起就有很多可挖的点。
第三要谈电影矛盾冲突的设置。主要集中在这几个点,有万国鹏为拍戏受过的唯一一点苦就是叫群演不要偷懒回家被群演揍了、女孩子离开男孩子去追、饭店老板娘怀孕凯哥拍戏出故障人也整疯了,除了第三个设置让我觉得有新意,其他乏陈可叙。
第四是演员的选择,大多台词的基本功不好,虽然这是现状,但是因为是电影,我觉得至少要做到吐字清晰、发音标准,可以偶尔一两个演员不清晰,但是就连女主王婷的普通话也让我听得着急,至于男主万国鹏同学,再强调一遍不仅发音还有情绪、行为表现力都不到位。最满意的还是覃培军,他说他没多少文化,可是说真的,他的普通话听得很顺耳。另外一个方面大牌明星的串场露面也并无太大的情节价值,所以出现了算是惊喜吧。
第五是人物出场顺序稍微混乱,人物角色的塑造、台词都有点小问题。大概要谈多少个人的故事,这点要很明确,这里面有些人演着演着就不见了,这一点让我很奇怪。即便作为背景墙,最后也应该露个脸什么的。同时每个人出场其实可以来个简单的出场特写,这样可以快速了解。或者说要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对于非主角,不用那么多无用的台词铺设,因为电影更多的是视觉体验,视觉造成深刻的印象在大脑里发生化学反应,台词中的金句当然要有,但不能贪多了,金句多了也无用,因为记不住,而且话一多了就会显得冗长而无内容。人物出场的混乱这点导致故事情节并不紧凑。看完电影的感受就是每个横漂几乎都有金句和鸡汤傍身,可是真的事情来了哪能有那么多空闲废话呢,更何况一个人窝在那,面对最难的时刻想到的只有该怎么扛过去,行动,行动,行动啊!(写着写着,我很好奇编剧是谁,发现是尔冬升导演自己编的,所以,算是释然了吧。)
当然这部电影中好的地方也有,比如那场“戏中戏”,把凯哥逼疯的那一场,演技大爆发,这很体现导演的水平和这部电影还能称之为电影的闪光之处。
总之,导演情怀足够,主角故事情节被爱情戏抢了大半壁江山(我对床戏真不感兴趣,可是这个时代是个电影都要来点这种蜜汁情节,这点不好评论),人物出场混乱,整体故事节奏拖沓,主题方面,我理解为不是每个来到横店的演员都有好下场,甚至可以说30万的横漂中能有10个混出头了也是奇迹,但这点不够突出深刻(说到底,还是因为情节撑不起腰来)。
关于横漂,我的愿望
希望有人能够重新拍摄一部这个群体的电影,但不能再是横漂指南,也不是横漂鸡汤,而是称之为真正横漂的东西,横漂人群的生活拔高了,它是有一种精神存在的:物质的贫穷、生存环境的恶劣但心中抱有不失梦想的希望、单调生活里可能偶尔偷懒但也不愿随便放弃。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理智的退出或是坚定的前行,这些都看个人,也都应该鼓励,毕竟演员红不红跟个人本身的素养、综合能力还有运气多多少少有些关系的,大家都是从普通家庭跑出来的,有些不实际的想法可能会害得自己比同年人吃更多的苦头,但自己要消化掉这份追逐梦想永不见天日的苦楚,小横漂变成老横漂的时候该如何走出这个梦之城,何时走出去,或者说何时去理智地退出,去与自己和解,重新在社会上找到自我,达成与生活的和解,去过好后面的生活。同样这些现实的问题中,会有关爱情,有关每个人要面临的父母催婚,有关横店的生存境况。每个“横漂”都得思考、都得面对。
电影之我见
每部电影有其独特的艺术性,有其独特的美的享受,有剪辑的精巧心思,有拍摄手法的匠心独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娓娓道来、婉转称奇的故事依托。同时讲故事也应有缓有急,有详有略,有情有义。这些元素有了,其实每部电影都可以称奇,都可以算得上是好电影,并不一定要大明星扮演角色才能成,毕竟影坛中张艺谋导演经常不用大明星,不也培养出了不少谋女郎嘛!拍出了不少艺术价值高的电影啊!
而要说看电影的乐趣啊,那就是边看边想着“然后呢?然后呢?”突然你的前面冒出一个大陡坡,你大气都不敢出,手足无措中想着怎么办怎么办,在最紧张的时刻,你发现导演这个折磨人的小妖精给你陡坡下垫了厚厚的海绵,让你的心安全降落,让你有惊无险,又或者突然调转车头,一切峰回路转,让你一下掉入狂喜之中,你会如沐春风,你会兴高采烈,你会摸着在心有余悸地怦怦乱跳的心脏,告诉自己还好还好。之前看《疯狂的石头》的时候我就好几次有这样的体验,《心花怒放》也有。
愿有好电影,愿能看好电影,愿有一天能够创造如爱乐之城般的美好电影!
后记:这部影片的观后感算是写得极快,午饭后内心一直有个强烈的想法压迫着自己要写出来,就开了电脑奋手急敲了。当然我不是专业电影人士,写的电影不好的地方完全是个人从看电影的经验入手点出来的,算是一家之言吧!也许这部电影有艺术价值的地方因为我的无知也没发掘出来。但是我很享受这种不得不写的感觉,也喜欢这种冲动。写完之后感觉很开心!当然下一次争取写观后感的时候不这么口语化,虽然我的不是专业影评,但我想用语行文都更加专业一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