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安安带着他的自动泡泡机下楼去玩。可能小朋友都天生爱泡泡吧,安安一下去,就一堆小朋友围过来,他在前面跑,一群小朋友在后面追泡泡。有几个小朋友去路边折了一种植物的叶子,那个叶子有一根长长的杆,叶子像手掌一样,他们用那个叶子不断的去打泡泡。我看了一会儿他们追着玩,也没有什么事情,我就坐在旁边的凳子上看起了手机。
过了一会儿,安安拿着泡泡机,垂头丧气的走到我身边,很低落的说:“妈妈,刚才开心打我。”
我想也没想就脱口而出:“他为啥打你啊?”
安:“他就是打我。”
我:“那他可能是想打泡泡,不小心打到你了。”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有点不知道怎么回应他的感觉,内心感觉有点尴尬,因为刚才在他旁边追着的一堆小朋友也围过来,旁边也有其他的家长,开心也拿着一片大大的叶子围过来,开心是比他大差不多两岁的一个小男孩,我们还在说的过程中,开心的奶奶也跟着过来了。随着人的增加,我的尴尬和某种情绪也在升级。
我并没有看见发生了什么,出于母性的本能,我想安抚他,但是又觉得不是多大点事儿,不想让别人觉得我斤斤计较,所以那一刻我并没有很好地去共情和体会他的感受和情绪。我只是匆忙的跟他说:没关系的,他可能不是故意的。
这个时候,围过来的小朋友里面有两个大一点的小朋友看着我说:开心刚才打了安安,还打了小芋头。“还打了阳阳!”开心回应说:“又不是我先打他们的,是他们先惹我的!”我听了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话后,我意识到,开心可能不是非故意的打到安安。我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我只是重复了刚才的话:他可能不是故意打到你的,没事儿的。然后安安低着头,有些失落的走开了,又去玩去了。看着他失落的小背影,我陷入了沉思。我觉得我刚才那样跟孩子说并不对,可是我为什么会那么做呢?我在害怕什么?
我开始自我觉察:回想我当时的感觉,我不想去面对当下的这个境况。当安安来找我并告诉我事情的时候,我并没有在关注孩子和事件本身,我在关注的是周围的人怎么看我,我紧张,我想逃离,我只是局促而尴尬的去反应。我没有去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我也没有去肯定他,
一方面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作为母亲的本能,我是想要保护他和安慰他,另一方面,我的某种自尊心还是面子在作祟,我在那一刻,更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教孩子,怎么评价我,我怕别人说我是个斤斤计较的人,我担心别人说我小气,说我的孩子小气。以至于,我只是用“膝跳反射”一样的行为反应模式回应了安安。在那个当下,如果我问问他,打到了哪里?有没有打痛?他是不是觉得生气或者难过?也许他就能感受到来自我的肯定和支持。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日常点滴,知行合一。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育是日常点滴的合集,要想水滴石穿,必须知行合一。在我接纳孩子之前,先接纳和面对我自己的不完美,看见了,改变就会发生,我没法一直指望有人看见我,那就自己看见自己。看见了自己,也就看见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