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一次演讲中,胡适先生在上海某一处讲堂上谈笑风生,忽然台下一片哄笑,原来讲到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胡适先生引用了前人的一种说法,说道:“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轻的漂亮太太!”
相信读到本文的读者怎么着也算是半个读书人,从小到大,课内课外,不知翻了多少书,花费了多少光阴和时辰在书桌前。但是,在毕业以后,或者说在课堂以外,自觉有选择地去读书的,相对来说又要少一些。对那些把读书当做苦差事、漫不经心,而且得不到阅读快乐的人来说,书就是一种工具,必须达到某种功利的目的,否则就是没用。对他们来说,恐怕是不会听从胡适等等学者的建议的,说不定听马云、乔布斯的演讲或许更为适合。
对于自觉去读书、亲身感受到读书之乐的人,免不了都想要与人交流自己的读书之乐,相互唤为书友,以书结缘,顿时倍感亲切。那么为什么要读书?
胡适认为,读书有这样三个原因:
1.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接受这人类的遗产
人跟别的动物不同,人有语言文字,这样就可以把智识传给后人。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得来的智识学问和经验。学习现成的经验和学问,就不需要人人从头学起,一步步重新总结经验,省了很多功夫。
2.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就可以多读书
为读书而读书,为读更多的书、更难的书而读书。胡适拿眼镜做比喻,说读书要戴眼镜,因为很多难书读不懂、看不清、讲不通,所以人们应该多预备几副眼镜。“眼镜越多越好,越精越好。”总之,读书越多,可读的、能读懂的书越多。
3.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生活中遇到困难,产生了问题,就要寻主意去解决,那么这主意从何而来?从学问经验中来。“没有智识的人,见了问题,两眼白瞪瞪,抓耳挠腮,一个主意都不来。学问丰富的人,见着困难问题,东一个主意,西一个主意,挤上来、涌上来,请求你录用。”所以,无论是军事、政治、思想等问题都可以通过读书来帮助解决。
我把它总结起来,大约是这样三点:
一、读书可以学知识
二、读书可以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更多知识
三、通过读书得来的知识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主意。
了解了胡适对为什么读书的解答后,回顾自身,来提出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权当做各位的参考:
阶段一:高中前期
高中时,我上寄宿学校,每两星期回家一次。那时候课堂内的书籍已经堆如山高,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是我品味读书之乐却就在这时候。学校教学楼下一间小屋是一家私人经营的书店。那时候买书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毕竟一本20块钱的书,几乎可以吃三天食堂了。网络不发达,手机阅读根本闻所未闻。所以,我们只好蹭书看。一到下课或者中午午休的时候,便到书店翻几页书,对教科书以外的世界感到非常好奇。那时候读书,看得最多的就是《大科技》、《中国科技纵横》之类的科学杂志,对其中描述的弦理论、大爆炸、夸克不禁啧啧称奇。看到最后,不觉就把老板看得厌烦了,总是赶我们走,后来宿舍几个哥们商量着一起在老板那里订份《环球时报》,后来老板就在没好意思说什么了。
阶段二:高中后期
后来,读了《卡耐基成功法则全书》、《拿破仑·希尔成功学全书》、《超级学习力训练》,便马上把其中的技巧运用起来,比如说利用任何机会叫出对方的全名,就能让人感到尊重;把书桌上暂时不用的东西清理一空,只放眼前需要的东西;学习的时候全力学,下课一定要出去尽情玩等等。所以,在所有人的书桌上都堆满了各种书籍的我们教室,只有我的书桌上空空如也,只有一个喝水的杯子。毫无疑问,成功法则全书未必是影响我一生的阅读,却的确很有技巧地帮助了当时的学习和生活。
阶段三:大学
大学读哲学书居多,因为那时候我的人生观出于动荡和重建时期,所以读书只看能否为自己解疑释惑。所以,无论西方的哲学、中国的圣贤经典还是印度的宗教经典,无论是艰深晦涩的黑格尔,还是可以当小说看的笛卡尔,无论是颇具神秘主义兴味的觉者克里希那穆提,还是诗意的梭罗,实践的马克思,都希望从中得到启悟。
回顾了自己读书的三个阶段,我想说,读书的原因往往和我们个人所处的位置、内在精神所处的阶段、所面对的人生和各种问题有关。
我们空虚时,读书就是为了充实;我们纯粹是好奇时,读书就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我们的生活缺乏条理时,读书就是为了梳理自己生活;我们的人生因怀疑而不确定时,读书可以重新帮助自己找回价值……总之,为什么读书,跟你站在哪里(地位、年龄、身份、职业等等)、内心处在怎样的阶段和状态有关。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阶段更好地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同时,站在更高阶段、更好的我们也有了读更多书、更会读书的能力。
为什么读书?这就是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