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腊月,理发店里比以前要忙碌很多。女人都要在年前把头发做的漂漂亮亮的,各种焗染烫、拉直、打蜡、保养都做起来。女人天性爱美,所以在做头发环节,是一点都不会含糊的。
我看着头上越来越多的白发,也动了要美美的心。整好老公晚上有应酬,他给我提前做好了菜(这样的老公是不是要来一打?)。我吃着饭,想着这漫漫夜晚如何打发呢?对,去做头发去。年越来越近了,以后理发店里会更加忙,趁着这空闲时间去染发去。
说走就走,我吃完饭就来到了小区沿街楼的理发店。这个理发店是我们这里附近几家理发店里数一数二的,一般不愿去市里做头发的时候都会选择上这里来做。老板是个东北小哥,找了我们这里的女孩做老婆,所以也就扎根在这里发展了。
以前来店里时,只有他和另外一个女理发师,今天却增加了好几个人,以前只在楼下理发的,现在楼上也布置好了,也能洗头理发的了。看来做生意就讲究个口碑,在这一块儿时间长了,很多人都慕名而来。生意越来越红火,所以就添加人手和设备。生意虽小,但蕴含的生意经是一样的。
店里做头发的人很多,有小姑娘,也有五六十岁的大叔大妈,在爱美心上,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店里贴着一张红纸“进了腊月,禁止使用会员卡。老板理发30元,其他理发师25元”可谓明明白白消费,实实在在做人。虽然不充会员卡,但是有卡的会员还是会打八折。这是对老客户的一种优惠。
理发匠,在古时候就是个手艺人。那时的理发匠都是走街串巷或者赶集市。挑着理发的担子,有理发的随时停到某个背风的地方,咔咔咔就剪起来。最常见的就是在集市的某个固定的点,放一个椅子(有的是躺椅,有的就是简陋的椅子),用毛笔字写着的一个横幅“理发”招牌,然后就从集始忙到集终。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样式和色彩,就是单纯的理发。
现在很多理发店已经不叫理发店,因为不单纯理发了,它们最大的经济效益来源是美发(焗烫染等)。现在你要再找个单纯的理发店,可是少之又少了。就如父亲当初就在我们这里理了一次发,还直呼“太贵了,这啥理发的啊,也不给刮脸”。父亲最后一次理发我陪他一起去的,是出院回家的路上,他到他经常去的理发店理了最后一次发,刮了最后一次脸。那真是名副其实的理发店,让我一下子找到了以前理发店的影子。一个不知躺过多少人的破烂不堪的躺椅,躺椅一侧挂着刮脸的刮脸刀。先理发,再刮脸。父亲他们这一代人是这样理发的,以后越来越少的人会这样去理发,这样的理发匠也越来越少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社会是一直向前发展的。但是好多原汁原味的东西以后越来越少了。
由于白发太多,理发师给我推荐了能遮盖白发的略带棕色的颜色。选择了一个中价位后,老板调好颜色,有其他的小徒弟们开始染色。看上去白色的染发膏,搅拌均匀后就变了颜色,然后染到头发上也会变成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色彩就组成了缤纷多彩的世界。
历时2个小时,花了110,白发被遮盖,成了略带棕色的头发,又剪短了一些,披肩发整好。发型变了,心情也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