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 ----《被讨厌的勇气》
终于在断断续续、不停烧脑的情况下看完了《被讨厌的勇气》,基于阿德勒心理学观点,结合岸见一郎的感悟,以及古贺史健的对话体模式,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思维冲击。
几乎每一页的观点都需要琢磨,甚至看完了,你好像都还不太懂很多核心观点。书中提到,想要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你同我一样已经是三十岁的话,那你得在45岁的时候才真正学会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
记得一开始翻看这本书是在去年疫情期间,但当时浮躁的我根本读不进去,对话体并不吸引我,更何况还有很多哲学成分。
而如今读完一遍的话,会在生活中咀嚼阿德勒心理学观点,比如他否定心理创伤,人往往想达到某种目的而捏造一些情绪或行为,再比如关于“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反观自己毕业后的大多烦恼,真是一一全中。
这或许是驱使我坚持读这本书的原因。
人生就该活在此时此刻
活在当下、关注此时此刻,曾经都是我想要达到的境界,总觉得没有必要去关注太多不必要的情绪和事件,此刻开心就好!
可在阅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后,对活在此时此刻的感悟突然得到了刷新。岸见一郎在书中提到,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所谓“刹那”就是此时此刻,我们似乎不必要把舞台上的微弱模糊的灯光打向整体,而是聚光灯聚焦自我,让你无法看清台前的观众,只看得见自己,只享受此刻所经历的事件。
同时还需要把每一个刹那当成是一个完结!无论是20岁终结的人生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且是幸福的,因为每一个刹那,你都在聚焦。
想起在还未观看这本书之前,我经历过这样的感觉。那是2020年,我生的一场病,我现在称之为“我的情绪病”,当时的自己真的很害怕死亡,身体一个小零件出现的问题,我会无限放大,甚至内心总会出现魔鬼式的声音“可能是癌症”!这样的恐惧,让我每天焦虑不安、严重失眠。
也正是非常严重的失眠让我“放弃”了对死亡的恐惧,也不知道是哪一个瞬间,我突然觉得不值当,凭什么因为此时的躯体症状,要妥协下来,如果明天真要死去,是否今天我可以无憾的度过。当时没有要求自己必须每天带着积极情绪,而是接纳,接纳自己的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的情绪,打心底里接纳---那就是“我”,或许是恐惧的,或许是焦虑的,或许是抑郁的……
某一天晚上开始,我不再想服用安眠药,虽然我入睡困难,可是我已经可以睡觉了;某一天晚上开始,我不再讨厌失眠,而是顺其自然;某一天开始,我似乎不再失眠……
我接纳着这每一个刹那,感受着每一个瞬间,也不知是哪一天,我开始没那么惧怕死亡,甚至产生一种“即便明天我就死去,起码今天此时此刻我是舒适的,问心无愧的”。现在想来,真的好想就是阿德勒提倡的,活在“此时此刻,不过分纠结过去,也不关注未来,聚光灯就只打向自己,只看见自己这一刹那”。
改变还变随着行动力的与日俱增
在2020年的下半年,我开始参加不同的团体活动,包含心理沙龙、发音训练等。我开始学习练瑜伽,开始打开心扉接触不同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在2020年的年末认识简书,开始日更,在2021年的2月开始看书,这一切开始,让我变得更平静了许多。
今天,我对面的同事说,我现在要努力变得平静,对人说话温柔。坐在对面的我,面对她说了一句“真正的内心平静,或许是不需要努力的,至少是不需要你觉得应该怎么去克制自己的脾性,而是,真的发自内心不受影响的平静”。她说“妈呀,那我不是离得很远”。我说“如果你已做到,你就不是现在的年龄了”。
正如刚才说的,要真的学会阿德勒心理学并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至少需要自己年岁一半的时间。那我们的修行,应该也是如此,急不可来,慢,才是真的“快”!
晚上朋友问我,“清明节有什么安排”,我告诉她“除了你约我练瑜伽,那我更希望没有安排,因为,我最近看书上瘾了”。这或许就是我现在享受的刹那,是我感觉到的人生在此时此刻的意义。
书的最后,岸见一郎说,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什么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了,我们不必活在某种期待中,也不必与谁比较,更不需要谁的认可,我们便可以赋予自己人生某种自己愿意的意义。
人生本就该享受的是过程,在每一个刹那
对于阿德勒心理学,我如同书中的青年,疑惑满满,但却有着想要去改变的愿望。
我知道或许如书所说,要到了45岁,我才能真正意义上学会那样的生活方式,并获得真正的幸福,而现在,我已经拥有书中所说的改变的“勇气”了。
我想,和我一起走在30关头,走向另一个人生阶段的你们,都能从这么极具力量源泉的书中获得能量与勇气,那就踏出这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