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第五中学 李琰
历时三天的初中语文教学能手决赛终于落下帷幕,19位选手,19节精彩纷呈的展示课,让我们赞叹,佩服,激动,喜悦,我为自己能参与这样的盛会而庆幸,也在心里警醒自己:学习永无止境,思考永不停息。
三天的比赛,有讲读课、自读课这样的篇目教学,老师们各具特色的演绎拓展了我们教学思路;也有写作课和整本书阅读课。写作课不论什么教学阶段,都是教学工作的难点,而整本书阅读教学领域,是我们还在探索尝试的部分,我在教学中有时也会为此而头痛,参赛教师的课使我深受启发,在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留下了一点思考的痕迹。
关于作文教学,我们总说学生无话可说,是因为观察不仔细,没有深入生活中的点滴,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好,也就无话可说。但有时,即使我们给予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在课堂上还是有许多学生没有办法动笔,原因是什么?学生没有入境,即是说,没有进入到情境中,也就无法入情,那就更别提融真情,书真情了。
要让学生入情,就要尽力创设好课堂的情境。这是不是一时半刻的,也不是开头给学生一个假设,而是真正的将自己当做情境中的人物,然后以此心比彼心,才能够生发出新鲜的东西。参赛老师中就有这样的好示例。“表达要得体”一课中主要是应用文的修改与写作,理论性较强,工具性的知识也比较多,如果常规讲解就容易陷入到僵局。但同时这样的文体也贴近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很多,教师抓住了这一特点,不是只在导入中设情境,而是将一场课本剧比赛直接放在学生面前,贯穿全场,前期筹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是的再现了我们日常场景,让学生注意了说话的艺术,融入敬谦辞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推动了活动向前发展。再通过邀请校长和学生不同身份的人参与比赛的环节,比较了面对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我们的邀请函应该怎么写,理论与实践,归纳与演绎,和教育戏剧中的情境理论不谋而合,也许老师就是借鉴了一些理论吧。学生整节课不经意就把自己当成活动的组织者,获得了亲身的感受与体验,投入获得认识事物的驱动力,课堂的生成也就不用担心了。这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认为的“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首先就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写作过程。”
整本书阅读是在新课标背景下,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教学中18个任务群中的第一个,初中部分衔接高中课程,对于名著、经典作品都可以采用整本书阅读的方式。从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阶段来讲,初中阶段整本书阅读还是有许多不同的类别:学习初期,我们可以以获取资讯、记忆、观察和倾听等方式来进行理解式、接受式阅读。这时候是一种被指导型的学习,通过学生的精读、略读、跳读等多种方式,帮助我们由知识点向知识体系推进,梳理建构知识体系,力求认识作品;另一种是加深理解式阅读,这是自我发现性学习,表现为关联、感受、想象和省思,这样我们的阅读才能进入到拓展性、探究性阅读,梳理好资讯,进行纵深式推进,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里有质疑、有分析、有讨论,是解答或批判的过程,是发现自我思想的过程,也是中学生建立对世界认识的过程。这两种阅读做扎实了,学生有余力还可以进行批判性阅读、类型化对比阅读,通过这些尝试,我想学生的三年是丰富的,充实的,有思想的。
当然,这些类型式阅读是从整体出发,就单篇操作来说,我们的课程可以使细致的,多种方式方法的,但是如果作为展示课、公开课,我们就要确认整本书阅读的阶段,是要展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有这样的定位,我们的阅读课才是有的放矢,能够确认更加清晰的展示目标,如此次比赛课的老师就通过标题《整本书阅读<昆虫记>导读课教学设计》将自己的课清晰定位在了导读激趣的这面,内容的设计也就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作为整本书阅读这样专题性的课程,课中展示也不能将视野局限在一个人或者一点上,如《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我们分析孙悟空,就不能只看某部分,而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性的探究,如“孙悟空的成长轨迹”就可以通过猴——王——圣——佛的不同片段,来展示一个人物的成长过程,从中我们也能获得思辨性的结论,这些也可以增加教学的深度。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我们不能在讲台上止步不前,就像文章开头所说,学习永无止境,思考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