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东亚国家,对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一定并不陌生,毕竟我们在近代历经磨难、崛起重建时期,距离我们最近的发达国家。并且相对于西方国家以及西方文化来说,日本对于我们的本土文化与国情来说,也是最为接近的。可是我们对于日本的现状,或许并没有被真实的报道出来,纵观近十年来,关于日本的报道,大多是抗日情绪,电视剧里的手撕鬼子,以此相对的,就是我们对于日本本土的高科技产品的报道,以及他们违反战后立下的条约,疯狂地发展军事武装力量。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这些报道都太过于情绪化了,太过于片面,总是感觉不到日本人,以及生活在日本的民众们的真实情况,我极其好奇生活在日本的人,他们的生活现状是怎样的?他们的民众、国民,跟我们中国国民的生活到底有哪些差别?他们是否很在意我们的抗日情绪?他们到底是否真的如同我们教科书描写的那般残酷?他们生活的快乐吗?红灯区以及色情文化对于他们日常生活到底有哪些影响?在AV圈里工作的人们,又是怎样的一个工作状态?
渐渐地,新闻媒体不再百无聊赖地报道对于日本情绪的文章,慢慢的我读到了一些关于白领的生活状态,报道中,一位漫画家,他独自生活了十来二十年,家里摆放了将近二十个充气娃娃充当他的女朋友,他每天下班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细心地照料、打扮他的那些“女朋友”们,他说他并不寂寞。
再后来,我从日剧里观察到,日本人的家总是一座座木制别墅,两个车库,一辆小巧些的车,一辆相对大些的商务车,男人们只会在一家公司里工作,即使工作再艰辛劳苦,被上级无理由压迫,他们总是在职场内,用自己的实力去证明自己,通过完美地完成工作,赢得上级的尊重;而女人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每天都在料理家事,一旦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她们便重新回到社会,去学做插花,学习茶艺等等。即使在影视作品中,都能够看出他们生活的一成不变。
今年年初有个新闻引起我深思,新闻大致意思是一家日本本土跨国企业裁员,整个日本社会都在谴责这家企业,于是企业的高层便出来发言,说他们公司裁掉的所有员工,都是临时聘用的临时工。这条新闻让我思考良久,其中一个方面是这家公司裁员,居然会被社会谴责,这个在中国可无法理解,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一家企业裁员会被社会谴责,这个或许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另一方面就是这家企业的反应,居然是出来解释,说他裁的只是临时工。为什么他要出来发言,说裁的是临时工呢?
后来经过深入了解,才知道,原来日本为了社会稳定,是不允许企业裁减员工,并且许多企业,即使运营不下去,也不允许破产,因而我们看许多日本文学作品,例如渡边淳一的《失乐园》里的主人公,即使在企业并没有什么事情做,他也必须到公司去上班,每天呆坐八小时,然后才允许下班回家。这样的制度,在日本本土产生了大量的僵尸企业,死不了,却又没办法运作起来。大量的日本工薪族,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几十年一辈子,一直工作到退休,然后领取退休金生活。跳槽对于他们来说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按照一个轨迹生存,从出生,到上学受教育,再到毕业工作,接着是退休。据我所知,日本有着非常完备的秩序和体制,细致到一家旅馆的马桶清洗需要过几遍水,细致到一家餐厅的碟子清洗需要几盆水。日本的整个现代体系让每个人都各司其职,通常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这样的工业体系疯狂推进日本本土的制作工艺,相对于我们国度的频繁跳槽,日本国民可谓是安分守己,因而他们能够把潜水艇的螺旋桨制作得平滑完美。
让我感觉,日本这样的工业制造体制社会,创造出来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手工艺人,无论他们在哪个领域工作,他们都是些匠人。这在我们中国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便是成为人中龙凤,从小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长大之后想要成为什么人。并且我们在当下这个创业浪潮下,人人都不在乎我们现在的工作,我们希望成为马云一样的人,我们现在吃的苦,是为了以后能够像马云一样,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CEO,我的同龄朋友,出到社会后,不断的跳槽,每次出来聚会,大部分朋友都不再从事上个月,甚至是上周的工作,他们在不断地尝试的新的行业,并且以跳槽数量为荣。并且我发现,他们每次成功跳槽一次,薪金便得到一些提升。在我看来,企业忠诚度和他们现在正在干的工作,根本就不是他们所喜欢的,他们都向往着未来,能够当上大公司的CEO,赚取第一桶金,赢取白富美。我承认,这些都没错,只是有一点我不是太赞同,那就是他们的这些方向,都太过模糊了。
过去读过一些关于日本战后重建的书籍,石黒一雄的《淡山远影》,讲述了战后日本妇女的故事,行行句句都透露着她们的心理创伤。这些日本妇女在美军驻军时期,也经历了许多老美士兵的影响。日本男人在战后是非常稀少的,大部分都被战争夺取了性命,因而造成了许多妇女失去对象,更有许多,因此沦为寡妇,同时,还必须承担抚养孩子的压力。许多妈妈们,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条件,选择了忘却为国牺牲的丈夫或恋人,投入美国大兵的怀抱,这些对于以前丈夫的背叛感,以及孩子的不理解,造成了她们这一代独有的心灵创伤。也许我们国内,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这些妇女,是值得同情的。让我想起虹影的一本小说,《饥饿的孩子》,只是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同一种心灵创伤罢了。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