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享受阅读快乐是读书的终极目标,所以选书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要感兴趣。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喜欢的书籍没有别人逼格高就妄自菲薄,阅读的品味都是一点一滴逐渐培养起来的,只能能读进去,就是进步。
那么,如何培养阅读的兴趣,找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呢?
从电影中找书
如果实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书,可以先从看一场电影开始。当下很多电影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比如说最近火热的《芳华》,就是以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为底本改编的。说到严歌苓,她的很多作品都被搬上过电影大屏幕,比如说《天浴》、《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等,这些电影如果你觉得好看,真的建议把原著再读一遍。就拿《芳华》来说吧,电影拍的是不错,但是由于片长、技术的限制,难以像文字那样将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入刻画,总有隔靴搔痒之感,不如读原著痛快淋漓。
反之亦然,如果先读原著,再看电影,我们就获得了了咂摸个中滋味的本领,那就有点品评的意思了,老话“听(评)书听新、听(戏)曲听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前段时间上映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是这两年新翻拍的,我读过原著,也看过老版电影,再看新电影时就不是单纯把它当做悬疑侦探片来看了,而更多的是从台词设计、拍摄手法、镜头运用等角度去赏析。之前看《白夜行》(韩国版电影)时也有这种感觉。
从旅行中找书
旅行,我想是大家都喜欢的事。把旅行和阅读结合起来是一件双赢的事,一方面可以了解旅行地点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阅读印象。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旅行的书籍,可以根据我们的行程去选择,不一定是大部头,哪怕是一篇小文章也不错。
2016年,我有幸在延安呆了一段时间,工作之余肯定要去红色景点转一转的。说实话,如果没有背景知识其实看不懂,好在之前我读过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也就是《西行漫记》。在宝塔山,闭上眼睛,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周围的游客顿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当年一群热情似火的革命青年,为了心中的理想来到了这里,为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古人赤壁怀古的时候可能也有类似感觉吧。
不少作家都专门写过旅行游记,比如陈从文的《湘行散记》、蒋勋的《吴哥之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等,出发之前读一读,我想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从爱好中找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所谓爱好,必然发自内心喜欢,从事我们爱好时,我们不但不会感到烦闷无聊,反而会觉得时间飞快。如果你的爱好和某位兄台不谋而合,而他恰好又曾经写过相关的书籍,那么真的要恭喜你了,你可以通过读他的书超越时间、地点的限制,和这位兄台切磋切磋了。其中的快乐,去小学里看看男孩子们讨论电子游戏时眉飞色舞的样子就明白了。
身边有不少朋友号称“吃货”,一看到美食都两眼冒光,《舌尖上的中国》看过七八遍仍旧津津有味。我建议“吃货”们读几本书,肯定能帮你们从想吃、能吃升级为会吃、懂吃。汪曾祺有一本小书叫《做饭》,顾名思义全书都是在讲吃,书中的菜肴其实都很简单,但总能引人垂涎三尺,正如汪老的文字,朴实平白,却回味无穷。还有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其中有一篇文章专门写螃蟹。八月十五,桂花飘香,准备两只蟹子,再配上这篇小文下酒,想必是极好的。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的拥趸,还有两本书要推荐,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和董克平的《食趣儿》,和《舌尖》一样,你在这两本书中不仅能嗅到佳肴的美味,更能读出人间暖暖的烟火味。不要问我为什么能如数家珍一般推荐关于美食的书籍,嘿嘿,因为我也是个“吃货”。
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用”,学英语很重要、很有用,不过背单词、做习题应该不能算是愉快的阅读体验(对于以学英语为乐的大神不适用哈),按照我刚才说的方法,我想总能找到一两本感兴趣的书,当你品尝到阅读的快乐、当你一发不可收拾,你的阅读之旅就算启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