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初研本草,以学习运用与功效为重点,渐而关注其形色气味与不同炮制,再而兴趣于其历史脉络与产地天时。
本草的历史脉络、产地天时、药帮炮制等等是为博大复杂之问题。就华夏主流的药帮就有十几个,历史的本草书籍又浩如烟海,更别提各地各时的考察等等,此工作量是为巨大,非一人一时可为。
如芍药,在张仲景那个年代是没有明确赤芍白芍之划分,而到了陶弘景那时《本草经集注》就写到:“芍药白而长大,为佳,赤者小利”,故此已有赤白之界分也。
到了金元《汤液本草》又有以开红花为赤芍,开白花为白芍的辨别分法,但最好的方法还是直接观察根茎,可知赤白。这个涉及品种问题。
在药帮中樟帮切芍药,要注重七分润、三分切,可惜我阅历尚浅,未能亲眼所见。
本人中医中药的水平一般,尤在药学方面只是零零散散打的基础,只希望可抛砖引玉,使后来者可居上,有问题之处可以提出来。
中医是实践出来的学科,故立足于现实。一个理论如何夸张玄幻,都要于实践中有效运用,否则与一堆废物无异。
如甘走肌,现实中人吃面食一类甘味易发胖。当然也有怎么吃面食的人也瘦的人,但其人可能吃什么都不胖,这一类往往是脾虚。
这个脾虚讲的是医理,而非药理。而在本草古籍中常常有医理与药理一块混谈的相交错结问题。这需要注意。
本草古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往往会玄理化,像本草崇原一书,解释本草往往以六气为本,如述一味药禀阳明燥金之气,次而又论阳明之土气等等,愈说愈广,渐出边际,将五行与六气相互串连。似乎这里占一点,那里占一点,这也对那也对,这就是玄理。
现代往往去测量中药的有效成份来定义药材优劣,这是一条路子,但也仅仅是一条路子,试问临床运用方药难道就用个有效成份就好了?
故学中医中药,忌愚昧偏面之西化,忌无知迷信之神化,忌脱实向虚之玄化。
说到现在的中药市场问题,一个是熏硫化常见的问题,熏硫虽使药材不为虫害、保色长存之功,但亦破坏了药材原有之气味,于用药用方皆有弊处。譬若山药,古称薯蓣,其味甘美,而我吃过熏硫过的山药,味道带酸涩,口感极差。
还有一个是用膨化剂加大产量,也破坏气味形色。
还有种种问题。。。
本草系列计划会做十期,加上前言此篇,共为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