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更新文章了,以至于有太多太多东西想和大家分享,想了想,就和大家分享自己最近感触最深的一件事吧!
这段时间,我的“思想”一直处于“恶性”循环,不理解一些人和事,可我又无法改变现状,于是向无数个朋友电话倾诉这个烦恼,企图得到认同和宽慰。
她们理解我、开导我,但同时也反驳我……
其中一位朋友推荐我看《被讨厌的勇气》,其实一直都知道这本书,但认为这是一本心灵鸡汤,而且以前看多了,导致很反感心灵鸡汤类的文字和故事,所以没有被列入我的读书“清单”里。
看到我的排斥,朋友说这并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一本以哲人和青年的对话展开,将哲学和心理学讲得很通俗易懂的书,肯定对我有“帮助”。
于是我看了,看完这本书我花了5天时间,5小时26分钟。
是的,我被深深震撼了,不再陷入思想的“恶性”循环,它改变了我很多固有的认知,让我知道要以不同方式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里面有好几个观点我非常喜欢,现在分享给大家。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
比如,我有个朋友向我吐槽,他的同事每次领导在就干活儿,不在就摸鱼。
我说领导肯定不是傻子,既然他觉得没问题,你也不用多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
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都是自己无形之中“担负”别人的课题,让自己不开心,你只要更多关注自己的课题就好。
拒绝“决定论”,决定论指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是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进而得到“原因论”。
书中有个故事,是青年向哲人讲述自己有位朋友常年闭门不出,不出门的原因是只要踏出房门,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哲人说青年的朋友是因为不想出门,那些症状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现在想想,我们很多人都是“原因论”,因为“我不漂亮”,所以“我自卑”;因为“我做不好”,所以“这件事很难。”其实这也许只是为自己“不自信”“做不好”找的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与“原因论”相反的则是“目的论。”
目的论更关注于当下,即从现在出发。比如你的目的是交更多的朋友,那么你接下来要做的都要围绕如何多交朋友来展开。
而且在目的论中,是一种强调行为背后的目的和意义的解释方法,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行为起源于人们的目的,而不是结果。
就像你的目的是帮别人做一件事,那你将这件事做好,你做好了你的课题就已结束。
至于别人是否感谢你或者怎样,那是别人的课题,多想或者企图“干涉”别人的课题都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让自己不开心的同时也违背了自己的“目的”。
当你不开心的时候,试试用“课题分离法”;遇到一些想不清的问题,试试“原因论”和“目的论”,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遇到好的书想和所有人分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被讨厌的勇气》,这是值得反反复复去认真读的一本书,读完一定会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帮助。
大家看完了,也记得来下方评论区告诉我哦!
很遗憾告诉大家,我已经不是一名编辑了,但是“编辑”这个名字已经深深扎根进血液里。而且我对文字的热爱与日俱增,它带我看见不一样的世界,改变我的思想和认知,让我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建立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