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做运营,运营自己的人生。
正如“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是可取的”,商业运营也并无绝对真理以及可供复制的教科书案例。
我喜欢英语里对运营的一个说法,run a business. 运营是跟时间、金钱、市场、人心赛跑的一件事情,这一点在互联网改变世界的大环境中尤为明显。
互联网是一种工具和技术手段,在商业本质上与传统行业并无差别。
但是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比传统行业在更短时间内接触到海量用户;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被打破,市场变成了绝对的用户导向。
技术的革新同时带来了巨大机遇: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年代能够更精准地定位到每一个个体的需求、喜好、行为习惯等等。
作为一门以“对人性的理解”以及“依靠数据和结果说话”的运营艺术来说,没有比互联网运营更好的以及更坏的时代了。
而我,深深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run a business = run a whole life. 生命在于运动,谨在此记录下运营进行时的点滴思考,以期汇聚成实践中的质变。
2017.7.28 从这里开始
对生活中的现象思虑多于常人,是特别熟悉的朋友们对我的评价。
在狂欢气氛浓郁的周五晚高峰,我按照以往习惯,把当下冒出来的想法一通快速输入,发在了好友群里。发完后略微审视聊天记录,我终于不得不承认:朋友们对我的评价并非夸大其词。
与其动不动给身边的伙伴们来一个惊吓,不如将跳跃思维深度加工,凝结成文字po到网上。
这就是我给自己挖坑的整个过程,来自于别人都思忖着如何放松的周五下班途中。
来具体说说截图里的案例,刷朋友圈时的文案迷思——
故事背景:小朋友单独参加夏令营,其中一项任务是为自闭症儿童募捐,一整个下午孩子们靠自己的努力在村民当中募捐未完成指定目标。离任务期限当晚22点还有几小时,他们被允许向自己的家长求助,但不能接受自己亲人的直接捐助。于是乎,妈妈们纷纷在朋友圈发起号召,帮忙筹款。
夏令营的主办方是我曾工作过的单位,对朋友圈几位妈妈也都熟悉,看到她们各自在评论里更新的筹款战果:有异常顺利不出半小时搞定连发好几条请不用再给我转账了,也有默默感激大家热心1块2块也是心意的。
我不自主地将这些类比成了运营完成KPI的场景,总结心得若干。
1.在社交传播中,内容本身无疑是首要关键点
几位妈妈的朋友圈宛如一个A/B测试现场,该条内容受众具有相似性——妈妈们的通讯录好友无论亲人同事朋友,还是孩子同学的家长,几乎都是当爹妈的人。
图片她们都使用了主办方提供的活动现场照,所以内容上的差异全部落在了文案上。
有两个不同角度,一是规规矩矩论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是如何被自家孩子要求来完成筹款任务,以及具体参与方式。涵盖了信任度、操作性等各个层面,清晰易懂。四位妈妈中有三位都是这么写的。
唯独一位,一开头就表示了对女儿的心疼,高温酷暑下在村里转了一下午还没完成任务balabala.
当下我就在心里给她点了个赞,当然这位妈妈只是真情流露,被我脑洞打开拿来当文案分析:打动你的人群这体现得多么淋漓尽致。
但凡你想要干嘛,首先忘记你想干嘛,而是你希望引起目标人群的何种情感共鸣,这是我理解的文案要义。
2.用户运营功夫在平时,定点投喂是喂不饱滴
微信朋友圈已不比当年,由于各种因素,发动态的人逐渐减少,更别说评论互动的了。因此在此类“万能的票圈”求助时刻,平日里常发朋友圈常和好友们互动的人,收到的反馈相对来说正面又及时。
这跟用户运营有些类似,如果把你的好友们当作你朋友圈的用户群体,平时疏懒于跟他们的互动交流,只在你自己有需求的时刻广而告之,让用户给你提供反馈信息或是参与线上活动,你觉得会有什么结果?
3.最终决定走向的还是KOL
第三条,一开始只是戏谑,你看说一千道一万,筹款效果最好的还是几个妈妈中社会关系的深度和广度都很厉害的一位。
引申到运营领域严肃地检视这一现象,代表不就是KOL的作用吗?
《引爆点》一书中提到的关键人物法则即是如此。所以,找对替你发声者等于做成了一半的影响力。
综上,刷个朋友圈看到几条动态都能联想这么多,不晓得算作潜移默化成长还是纯属戏太足?
写到这里,不免生出“道理我都懂,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慨。这也是运营的奇妙点之一,道理看起来很简单,身处其中之人一刻不得松懈,满满的焦虑。
何以解忧?唯有不停歇地横冲直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