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大家都是在为某种目的而活着。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故意挑选出比较重要的理由。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Why:
阿德勒的目的论给了我当头一棒。
之前听到的一句很常见的话:快乐的童年能滋养人的一生,不幸的童年将用一生来滋养。
可是阿德勒的原因论却对这句话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否定。
在阿德勒看来,不管是童年也好,还是过去的经历也好,它都已经成为了过去,这些过去是客观事实存在的,而他它并不能影响你。真正要影响你的,是现在的你对于过去的态度。如果你选择以一种悲观的方式生活在不幸的童年当中,不断的去咀嚼童年曾经带给你的伤害,认定自己是因为童年的事,所以你就会萎靡不振,因为童年的事儿,所以导致你没有自信等等,那么恰好是因为你想要达到“实现不幸”这句话,想要“把责任推卸到小时候”这个意识控制住了你,于是你选择用各种各样的原因来论证这句话的正确性,同时在生活中你也会无意识的去选择相应的行为来验证这句话,从而更加确定对我的失败都源自于童年的不幸。
这种把责任推出去的做法能让我们心里得到释怀,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善”。
然而当我们有了觉察之后,可能我们会意识到,过去发生的事他都已经过去了呀,他已经发生在这儿,可是现在的每一天是你在过呀,你可以独立于过去的这些经历,或者说你选择另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来看待这些事,也许这些事会成为促进你进步的动力啊,促进你自信的动力啊。
当我们把自我套上的这个枷锁给摘下来时,把它放在一边知道哦,这里有一个枷锁,这个枷锁曾经困扰着我,现在我发现他困不住我了,我是一个独立的,我可以脱离的,我可以不戴着枷锁也能往前走的,我能做的是过好现在的,当一个人能够带着这样的觉察,去面对曾经的童年,去面对现在的生活时,他能更好的做到抓住现在的每一天,不陷在过去的沼泽里。
How:
1.继续坚持写日记。
笔尖下的文字能够留下我们一天的经历,也能够留下我们对于某件事的看法,他有助于自己比较好的跳出这个框子,站在外围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
2.静心梳理自己的童年。
通过看其他的疗愈性的书籍,或者冥想等方式,去将童年的一个经历在头脑中进行一个思维的改写。
用阿德勒的目的论试着去觉察,试着去跳脱,把自己体会到的东西记录下来。
3.与人交流。
通过交流的方式,去反射到自己,去更好的认识到自己,从而让自己对各种事件都产生不同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