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老家和我老家邻村,走路十分钟,和我们村一样有着一个简单的名字。一百多户人家,都姓尤,年轻人在外打工,老年人在村里照看小孩和四亩三分地,只有过节的时候,村子才会热闹一些。
所以母亲是个农家人,勤俭朴实,年轻时身体很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多年劳累的原因,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
母亲在二十四有的我,生下来时白白胖胖,家里人甚是喜欢,母亲更是每天舍不得放下我一刻。父亲却对我无感,后来母亲说,父亲那时年轻,对小孩不是很喜欢。后来,父母想要个女儿,事与愿违,在我十二岁那年,弟弟出生了,母亲却哭了,她说,又是一个讨债的来了,又要准备一套房,一辆车和好多彩礼。虽然我听着不是滋味,但也没说什么,因为和母亲没什么共同语音。
根据我的奶奶所说,大概在我四岁的时候,父母把我留在了家里,他们出去挣大钱,在这之前都是父亲一人在外。从那以后,只有暑假才有可能去他们那里,和他们相处两个月。在我的记忆中,二十一年他们只在老家过过两次年。
为了他们的两个儿子,父母以卖蔬菜养活我们,白天父亲出去拉菜,母亲一人在菜市场忙活,秤菜、装袋、收钱、找钱,一气呵成。无法想象,母亲的一年四季每天都是如此,没有假期,没有休息,也许那两次回家过年是她最美好的记忆吧。
白天在菜市场呆一天,吃饭喝水都准备的齐全,倒也不用担心什么。在有我弟弟之前的晚上,都是回家直接休息,而在有了弟弟之后的日子却变得有些“艰难”。
弟弟很调皮,喜欢玩手机,看电视,没有节制,虽然才八岁,但对这些电子产品却异常迷恋。父亲每天晚上九点多才回家,照顾教育弟弟的单子大部分就落在了母亲一人的肩上。
母亲没有上过学,不知道怎么教育弟弟,刚开始时,母亲以棍棒之下出孝子为理念,边打边教育边偷偷抹眼泪。
母亲说她下手很重,我不懂,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没打过我。后来,弟弟却变得更嚣张了,亦或是被母亲打怕了,那天晚上十点多还没回家,母亲在电话里给我倾诉,说以后再也不打弟弟了。我听到了母亲的哽咽声,那一刻我有些明白了母亲那深埋的感情,她不是不会说,她只是把太多感情压在心里了。
随着我的不断成长,和父母的话也在不断减少。寒假去他们那里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吃什么,这个菜怎么卖,那个怎么卖。有时候很羡慕和父母有好多话聊的人,从那些话语中能听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和关怀。
直到有一次弟弟又闯祸了,母亲很伤心,却也只能苦口婆心的教育弟弟。那天晚上弟弟睡的很早,我问母亲,有没有考虑把弟弟送回老家,上寄宿学校,就和我小时候一样。
母亲叹了一口气,沉默了一会说:“豪,我挺对不起你的,从小到大,都没像别人家的父母那样陪在你身边,看着你长大,我不想让你弟弟变得你和我们的关系一样,交流很少,就像你有什么心事也不会给我们说起,错过了你长大的过程,不能在错过你弟弟了。”
那一刻也许是我对不起她,也许从我提笔开始写下这些时都对不起她了,我从来不会懂母亲每次小心翼翼和我说话的样子,从来不会懂母亲挽留我再在他们那里多呆几天的样子,从来不会懂母亲深埋多年的感情却从未迸发的样子。
对不起,母亲,我从未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