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诸用明书(诸用明乃阳明先生妻弟,1511年阳明40岁写给用明的信)
得书,足知迩来学力之长,甚喜!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况吾平日所望于贤弟,固有大于此者,不识亦尝有意于此否耶?便中时报知之。
阶阳诸侄闻去岁皆出投试,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凡后生美质(美德),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诸贤侄不以吾言为迂,便当有进步处矣。
书来劝吾仕,吾亦非洁身者,所以汲汲于是,非独以时当敛晦,亦以吾学未成。岁月不待,再过数年,精神益弊,虽欲勉进而有所不能,则将终于无成。皆吾所以势有不容已也。但老祖而下,意皆不悦,今亦岂能决然行之?徒付之浩叹而已!
感悟:
阳明先生知道妻弟的俩孩子参加科举考试,他觉得考中未必是好事:“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
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可以承受太大的成就。过早成功,难免滋生娇骄二气。
天道不翕聚,翕(xī),本义是闭合,收拢,可表示合,聚。
少年时要成为能量蓄水器。“天道不翕聚”的意思是指天道(自然界的规律)如果没有积聚、蕴藏能量的过程,就无法有充足的能量发散出来。换句话说,天道需要有一个积累和准备的过程,才能够产生出足够的力量和效果。这个概念也可以被引申到人的生活中,意味着一个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也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准备,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阳明先生说,要晦养厚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这些词汇,不是大道理,是切己的关怀。具体来说,“韬”指的是按捺、柔化、隐藏;“光”则是锋芒,外露的锐气,也可以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或荣誉等。“养”表示休养、培养;而“晦”就是隐藏的意思。"韬光养晦"的字面意思就是收敛光芒,进一步引申为避免显露自己的才能或实力,而是在背后默默积累和发展自己,等待适当的时机再展现出来。
“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这是阳明先生对教育的大功德,对人类是有启迪作用的。而我们当下的教育却在催生早熟的果子。
教育就是撒播幸福的种子,然而不少教育人不遗余力撕破脸皮,逼迫少年就犯。各种作业练习,各种强化训练,逼着孩子们去竞争,去拼搏,儿童丧失了的纯真,将一去不复返,
少年得志反而误却终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小时了了,滋生各种优越感,看不起人,没有担当,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未来的日子,怎么过好,自己没有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