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
我个人认为翻译“桐阶月暗”和“蓉帐香残”的时候可以调整翻译顺序为“月暗桐阶”和“香残蓉帐”。
月影使得梧桐树旁的台阶昏暗,美人的魂魄和美人的身影一同消散。
你香消玉殒在芙蓉花绣成的帐子中,你轻微的喘息和细声细气的言语都不会再有了。
“梧桐”是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的一个经典意象,常常用来表示悲秋的主题,也常常用来表示高尚的君子品格。
所以当“月影使得梧桐树旁的台阶昏暗”的时候似乎也是在说晴雯的“高尚人格”被阴影遮掩,而她又正好在这深秋消亡。
只是在晴雯死去的时候,哪有能在“蓉帐香残”呢?明明是拖着病体睡在芦席土炕上,幸而还有旧日铺的衾褥。
那光景看着叫人落泪。
“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
“连天”和“匝(zā)地”在这里都是“遍地”、“满地”的意思。
“蒹葭”是指“芦荻”、“芦苇”。“蒹”是指“没有长穗的芦苇”,“葭”是指“初生的芦苇”。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蒹葭》中朗朗上口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常说《蒹葭 》这首诗表达的是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之情。
佳人已逝,更是求而不得。
一眼望到天际的枯草,难道只有芦苇吗?遍地的悲鸣,不外乎是蟋蟀了。
在宝钗那首《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中就提到了长在水边的,常常在深秋被文人墨客们用来抒发悲秋伤怀之情的芦苇。
深秋当然不止有看到芦苇,就拿宝钗“蓼红苇白断肠时”这一句来说,还有伴水而生,生得小巧,不张扬,常常生长在渡口,被称为是“离愁之花”的蓼花。
原本就是心伤,更何况还是“连天”、“匝地”的遍地哀愁。
愁绪原本就无释处,更兼有蟋蟀悲鸣,自是更添凄凉。
“露苔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yuán),隔院希闻怨笛”。
“砌”本身就有“台阶”的意思。
在宝钗的“咏白海棠”诗中就有“ 冰雪招来露砌魂”。
我在这里改变了一下顺序再翻译:
“露砌招来冰雪魂”。
像是在洒满露珠的砖石上,用招来的冰雪做成的它的精魂。
有的版本说的就是“露阶晚砌”。
那“阶”和“砌”正好对应都是“台阶”的意思,可以翻译成“晚上露水洒在台阶上”。
对于“露苔晚砌”,我的想法是把这里的“砌”理解成“堆砌”。
晚上的露珠堆砌在青苔上,透过帘子穿过来的声音没有捣衣声。
“捣衣”是一种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多在秋夜进行。
在古典诗词中,“捣衣声”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一些惆怅情绪。
宝玉说“穿帘不度寒砧”应当是回忆起晴雯当年处理衣物的场景,说成“捣衣声”就多了一分晴雯对他的情深义重。
对于“雨荔秋垣”的翻译,我个人对那个“荔”字是有些疑问的。
因为翻译这四个字时,很想把“荔”翻译成一个动词。
但“荔”一般就是用来做名词表示一种植物的,似乎并没有动词的解释。
所以个人觉得“荔”在这里可以翻译成“薜荔”这样一种植物,可能是这四个字中省略了动词。
在唐代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就有“惊风乱飐(zhǎn)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所以对于“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这样一句,我的想法是“雨打在秋天长满薜荔的矮墙上,隔着院子也能听到很少听到的幽怨笛声”。(或者我认为也可以翻译成“稀疏的笛声”)
在“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中,“芙蓉”和“薜荔”都是用来表示品格高洁的事物。
至于“狂风骤雨”就用来比喻外界那些迫害人的恶势力。
所以在这里的“雨荔秋垣”不管这个“荔”是不是“薜荔”,应当也是一种可以表达“品格高洁”的事物。
“隔院希闻怨笛”,若是理解成“稀少”,那就是偏偏宝玉在伤感祭奠晴雯的时候传来了笛声,似乎有巧合的应景,明明是很少听到的。
若是理解成“稀疏”,似乎笛声是忽远忽近,忽浓忽淡的。也似乎吹笛子的人也能感受到宝玉内心祭奠晴雯时候的心理变化。
“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萎”。
房檐前的鹦鹉还在呼唤着你没有消失的名字,栏杆外的海棠花曾经也预示过你生命的消亡。
别说是宝玉会在睡梦里叫唤“晴雯”,这人去了,名字不会去。
连鹦鹉也记得。
说到鹦鹉,就想起了在《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烙(lào)》中,就有关于黛玉养的鹦哥的描写。
鹦哥看到黛玉来,会说“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
鹦哥还会大似黛玉素日吁嗟音韵,长吁短叹。
而当黛玉无可释闷时,也喜欢隔着纱窗调逗鹦哥,将素日所喜的诗词教与它念。
或许对于黛玉来说,这鹦哥甚至比人还亲近些。
假若在将来人去楼空之后,鹦鹉还在叫着主人的名字,喋喋不休这些昔日主人说过的话,是否会有悲凉之感?
若说它无心,那便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若说它有灵性,那主人也不枉白疼它一场。
是否还在提醒,要记得故人?
宝玉在这里说鹦鹉还在叫着“晴雯”的名字,或许也是预示着将来鹦哥叫着黛玉的芳名吧。
如此一想,甚觉凄凉。
至于海棠花预示着姑娘的消亡就让人想到了《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奇祸》。
因为海棠这花儿应在三月里开的,却在十月十一月这应着小阳春的时候开了。(小阳春:中国在较长时间里使用的“夏历” 是把十月作为一年之开始,叫“阳”。习惯上把农历十月叫“十月小阳春”,时长一个月)。
众人都觉得是天气和暖,花开报喜事来了。
甚至连黛玉听到“喜事”都心内一动,还以为自己和宝玉的事情可能会有个着落了。
这时候只有探春虽不言语,心内却想:“此花必非好兆。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
只不好说出来。
而探春是大观园里为数不多的清醒明白人,她总是能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是一个厉害的角色。
所以说这“海棠花”美丽归美丽,但它有时候却是“报忧不报喜”啊,它的“不时而发”不就是预示着贾府走向衰败的征兆嘛。
预示着死的死,散的散。
而在这里提到的“海棠花”应当是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这一回目中,宝玉向袭人说“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晴雯身上”的“一株死了半边的海棠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