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想一想,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仅仅是为了让孩子高兴吗?不是,我们的责任是让孩子更好地长大成人。”
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Dr. Haim G. Ginott)的这句话很适合放在今天的问答中。
让孩子快乐地成长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这是人之常情。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只有快乐,而没有愤怒、生气、失望这些“不好”的情绪,那又如何能够了解什么是“快乐”呢?
虽然大部分的儿童绘本都以幸福温馨的故事居多,但也有一些故事的结局和情节较为悲伤,看了以后也会跟着出现悲伤的情绪,比如一些讲死亡、离别、失去主题的绘本。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要不要避免孩子接触到这类故事呢?我们认为这样的考虑是不必要的。
结局或情节的悲伤并不影响一本好绘本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它的结局可能不像一般儿童绘本那么圆满,但它一样可以给孩子带来成长的力量。
比如《獾的礼物》,主人公獾的离世并不只给爱它的动物朋友带去了悲伤,因为獾给每一个朋友都留下了一段珍贵特殊的回忆作为离别的礼物。
就像积雪会融化一样,悲伤也会慢慢融化,后来当动物们提到獾的名字,说起獾的故事时,大家都露出了微笑。
曾经有人说:“如果你重要的人去世了,你感到十分悲伤,痛苦了好久,但是突然你有一天,感到有了一股力量,开始做美好的事情,缅怀对方,说不定就是他舍不得你悲伤,回来拥抱了一下你。”
就像《獾的礼物》一样,即便讲述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也不全是悲伤,每一个想念獾的朋友都因为与獾特殊的回忆而拥有了力量,他们感激獾送给他们的这份离别礼物。
其实,孩子看了伤心的故事感到难过,本身不是坏事。因为情绪本身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它是天生就存在,无法用外力来阻止它发生的。让孩子快乐的秘诀不是隔绝悲伤,而是让他具备了解自己情绪并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比如雷蒙·布力格的《雪人》,虽然是一本无字书,但却用色泽温暖的图画讲述了一个充满想象的动人故事,孩子和雪人一起玩,一起跳舞,但后来雪人却消失了。
试想,一个有趣的玩伴消失了,孩子肯定会伤心,但伤心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有害的情绪,父母不必太担心,如果一个孩子看到了触动人心的故事而无动于衷,才是父母最应该担心的。
当故事触动了孩子的内心,他可能会因搞笑逗趣的故事而开怀大笑,也可能会为悲伤的故事而流泪,会哭会笑的孩子,才是健康快乐的孩子。
当然,我们作为父母也需要去关注:孩子是否能够承受悲伤故事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一些生性敏感的孩子,在他们还无法区分虚构与真实的时期,我们挑选结局悲伤的绘本时也需要更谨慎,并且在读这类绘本故事时要帮助孩子跳出故事,比如尝试在讲故事的时候掌握节奏,在讲到悲伤的情节时可以邀请孩子和我们一起改编故事,让孩子明白“原来故事就是这样编出来的”,孩子也更容易跳出故事。
如果孩子很抗拒悲剧故事,每一次读都大哭,那就暂时将这类故事放一放,等孩子渐渐长大,并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之后,这种情况会慢慢消失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比如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读书讲故事,多听孩子诉说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拥有一个均衡、快乐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