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特的叙事角度。
东野圭吾在这部小说中,表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
小说的叙事角度很独特:双重第一人称,分别是凶手野野口修和警官加贺恭一郎。两个第一人称之间不停的切换,让悬疑—解惑—反转不停地重复,使读者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这样的写作手法非常巧妙,不仅解决了很多悬疑设置上的技术难题,也自然地推动了读者的情绪,始终跟着作者预定的节奏推进。
最让人称道的,是“过去之章(二)”中,几位与主要人物有过交集的人,用第三种身份的口述,交代了很多背景细节。通过把这些碎片化细节的拼接,读者慢慢领悟到野野杀人的动机,既有原生家庭的因素,也有儿时作恶的把柄,和逐渐累积的嫉妒与恨。
以上来自:
https://mq.mbd.baidu.com/r/ARL2LzLhbW?f=cp&u=f3ea7cd5c42d161e
二、深刻的人性感悟。
人性最大的恶意,就是见不得别人比你好。
《恶意》这本书也告诉了我们:人性最大的恶意,实际上是见不得别人比你好。就像野野口一样,他自己为了不挨揍,而成为“大哥”的帮手去欺负其他同学,甚至欺负日高。
而日高的骄傲与不屈服,既让野口嫉妒又令他十分生气,相对于自己的胆小与怕事来说,日高的表现堪称刚毅和原则。而日高的这些优势令野野口无名的嫉妒,他嫉妒日高拥有的性格与聪明才智,也嫉妒他后来事业上获得的成功。
表面上看是野野口的“不识好歹”与人性之恶,实际是说是从小压抑的环境下,造成的胆小、怕事、懦弱又无法得到重视的悲哀。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也是原生家庭带给野野口的伤害,这跟野野口从小压抑的生活有关,他从来没有得到过重视,也没按自己的意志去生活过,总是活在别人的指挥和胁迫之下,最终只能沦为“小弟”而帮助“大哥”来欺负别人。
这也令他产生了自卑心理与纠结的情绪,一方面来说他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另一方面却因为回避欺负而不得不选择委曲求全,可以说这是利己主义和自卑感的交融。
所以在成年之后,即便是小时候被他欺负过的日高不计前嫌,跟他做朋友,甚至无数次帮助他的事业,但野野口内心的创伤却无法抚平,在创伤之下,他把日高的宽宏大量成为“另有用心”,把日高对他的照顾当作“居高临下”。
在这种扭曲的心理之下,日高对他的每一点好,都会加剧野野口的嫉妒之心,都会造成他内心更加自卑后的无处安放。
更直白地说,是因为一种“我过得不好,但我也见不得你过得好”的恶意,即便你能原谅我,但由于我无法原谅自己,所以就会将这种无法原谅的错误叠加在那个原本该感恩的人身上。
在已经心理扭曲的野野口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日高的每一个成就以及他对于野野口的照顾与关心,都会变成野野口对于日高日益憎恶的理由。因为在他看来日高的成绩就是来提醒和刺激野野口的落魄与渺小。
在东野圭吾的《恶意》中,描写到野野口身患癌症的时候,这种不平衡的心理,便到了爆发的高点,于是他承认了自己谋害日高的事实,但却编造出了自己“无奈”的理由,而将日高贬低的一无是处,而他自己才是那个“小丑”,是那个“农夫与蛇”里充满恶意的蛇。
以上来自:https://mr.mbd.baidu.com/r/ARKuUwngcg?f=cp&u=96f140af8da6b6ab
三、这世间,唯太阳和人心不能直视
为什么我如此丑陋,他却高高在上?
当周围的人遭受校园暴力,胆小的我为了自己的平安主动跟恶人站成一队,而日高却能正义地站出来,抵抗校园暴力?
为什么我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却迟迟不被赏识,而他却早早功成名就?
为什么我对他做了这么多过分的事情,他却不计前嫌,甚至还出手相助?
他的人格越是璀璨,就越是显得我卑微丑陋。
自卑与自负使得野野口修彻底迷失了自己,任凭嫉妒之火熊熊燃烧,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毁了对方的人格,窃取对方的成果。而理由是什么,根本不重要。
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犹如万丈深渊。
这世间,唯太阳与人心不能直视。
以上来自https://ms.mbd.baidu.com/r/ARMtKFXq5G?f=cp&u=9bfa5da76c2ea0f6
四、如果野野口发一个内心独白……
学生年代,你善良友好,正直刚毅,你每一次对于校园恶势力的不屈服,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让我的懦弱、阴暗与自卑无处遁形;成年之后,你成了大名鼎鼎的作家,光环与鲜花属于你,而我却什么都没有,距离我的作家梦如此遥远,你不计前嫌帮助我走向儿童作家之路,可是,你越有才华越宽容越不计前嫌越高尚,就显得我越没本事越渺小越狭隘越龌龊。你身上散发的每一点光芒都深深刺痛了我,让我的阴暗掉进了无底洞,让我忍受着难以言说的痛苦纠结不堪,你的每一次关怀提携就像一记记耳光,响亮地打在我的脸上,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自己有多无能多渺小多狭隘多龌龊。你的光芒太耀眼,不就让我的卑劣无处可藏了吗?性命有什么好杀的,我要毁的,是你高高在上的闪耀的人生。大概唯有让你消失,让你带着你的名誉仓皇而逃般的消失,才能让我苟活于世。
读罢,觉得大概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日高也有个野野口,不过成分不一罢了。可是作家又是如何能将这样的心理描写得深刻又犀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