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亲人驿马星动,结伴往欧洲跑,打算用四周的时间,一口气串游十个国家:法国、丹麦、瑞典、挪威、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希腊、卡塔尔。
他们的经历,成为这组游记的内容:
第一篇:十国逍遥游 (1) - 巴黎篇
第二篇:十国逍遥游 (2) - 丹麦篇
第三篇: 十国逍遥游 (3) - 瑞典篇
第四篇:十国逍遥游 (4) - 挪威篇 (本篇)
第五篇: 十国逍遥游 (5) - 捷克篇
第六篇:十國逍遙遊 (6) - 斯洛伐克篇
第七篇:十国逍遥游 (7) - 匈牙利篇
第八篇:十国逍遥游 (8) - 克罗地亚篇
四位亲人在当年维京人最南端的根据地 -- 丹麦游玩了一天,然后继续北上,前往曾与丹麦不断争斗的另一个维京人国家 -- 瑞典。在那里游玩了两天后转向西北,进入另一片维京人的土地 -- 峡湾之国挪威。
第八天
四位亲人目标清晰,从瑞典出发时,已紧盯着位于挪威西岸,世界著名的松恩峡湾 (Sognefjord) 而去。
我估计:松恩峡湾是主菜 (plat principal),沿途令人目不暇给的自然风景,是美味的前菜 (entrée),是可以预期的红利。至于是否会有餐后甜品 (dessert),还虽拭目以待。
挪威地广人稀,所以这样长途奔袭,首要是解决住宿问题。
从他们发来的资料判断,进入挪威的第一晚,是住在福斯贝戈姆村 (Fossbergom)。
一位亲人说:"昨晚入住挪威小镇的森林酒店,风景好美!最近距离亲吻大自然。"
在这个山高林密,兽众人寡的国度里,确实可以最近距离地亲近大自然,体验一下 "森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的情景。
与大自然亲近的方法有很多,亲吻是其中一种。然而,还有比这个更亲近的方法,就是把大自然的产品吃进肚里,消化吸收后,让大自然亲吻自己的脏腑。
所以亲人们也吃了挪威早餐。
人的生理结构规定:有进则必须有出。可是文明社会规定:必须在特定设施内才可以排出。于是问题来了 …… 一位亲人说:"在不知名的小镇休息,没公共WC,需2欧元才能上,近16元人民币。"
这种尴尬场合虽非亲历,却仍感憋屈。
不禁想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的《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 [註1]。
[註1]:人类的本能冲动有时候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害,例如为了满足食欲而去抢别人的东西吃。所以人类文明会累积起一些规则来禁止这类行为。《文明及其不满》要探讨的,正是文明对本能的压抑可能造成的后果。
于是又羡慕起这家餐馆外面那条小河来:人类没有 2 欧元就不让流,但这条河没有欧元或人民币,却能无拘无束,畅快奔流。
文明的框框条条,有时候真的会让人不满。难怪有 "无政府主义" 出现。
在这条小河附近有一家历史悠久的木制教堂:洛姆木质教堂 (Lom Stave Church) 挪威语是:Lom stavkyrkje。
这家教堂大约建于 1170 年,全部以木材建造,有三个中殿。在挪威现存这种风格的木质教堂中,它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眼看着这些悠悠岁月积淀下来的东西,耳听着千百年来不停响着的潺潺流水声,一时间分不清这一切是真是幻。
不禁再回望餐馆外澎湃奔驣的小河。
看着这条河,又想起《论语.子罕》中的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真的是时光飞逝,日夜不停啊!还是赶快继续跟着亲人去旅游吧,装甚么多愁善感!
亲人们从福斯贝戈姆村 (Fossbergom) 出发到布里克斯达尔冰川 (Briksdal Glacier)。
从这些照片可见,沿途有山峦,有河流,有村落。于是想起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描写浙江绍兴的 "山阴古道" 时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到了近代,徐蔚南的《山阴道上》这样描写这条古道:"一条修长的石路,右面尽是田亩,左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隔河是个村庄,村庄的背后是一联青翠的山冈。这条石路,原来就是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山阴道。诚然,'青的山,绿的水,花花世界。' 我们在路上行时,望了东又要望西,苦了一双眼睛。"
徐蔚南所描写的景色,与照片上所见的挪威山路颇为相似,只不过山阴的古道较像一位闲静少女,而挪威的山路则较像粗豪大汉。也许可以说,挪威山路是粗豪版的山阴古道。
从这点推想,既然这条古道只是 "一条修长的石路",旁边也只是 "一条清澈的小河" 而已,便已经令路上的游人 "望了东又要望西,苦了一双眼睛",觉得美景多得应接不暇,那么这条更壮观,路程也更长的挪威山路,应该也会让游人感到应接不暇。
难怪亲人会赞叹:"挪威实在太美了!"
路上已经感受到那份美,冰川本身又会如何?于是继续前行,拭目以待。
一位亲人说:"气候变暖,冰川都化得剩这么多了!"
布利克斯达尔冰川 (Briksdal Glacier) 一向被誉为欧洲大陆最大的冰川,如今可怜兮兮地缩在一角。
且比较一下它的过去和现在:
从上面两幅照片可见,从 2001 年至 2007 年的大约六年间,这个冰川已经缩小到露出基岩,而湖水的面积则扩大了。
再看看 2003 年与 2008 年之间的变化:
再看看亲人们最近所拍摄到的冰川:
其实,所有旅游人士,包括远道而来观赏冰川的人,可能也是造成这种惨状的成因之一,因为他们所使用的交通工具,通常都会排放温室气体和其他空气污染物;其中以飞机对气候的影响最大。
不过,这是一个令旅游者扫兴的话题,就此打住。
当晚,亲人们住在考潘格尔村 (Kaupanger) 内一间设备齐全的森林木屋。
第九天
睡了一宿,养足精神,准备享受到挪威旅行必不可少的峡湾游。
根据脑中残存的中学地理知识,所谓 "峡湾" (fjord) 是由冰川沿着山谷向下移动时,透过磨蚀谷底和两壁的泥土和岩石,从而形成很深和很长的U型峡谷。倘若这些峡谷被海水注满,便形成又狭又长,两岸陡峭的港湾,即所谓 "峡湾"。
松恩峡湾 (Sognefjord)
亲人们要去的,是挪威著名的松恩峡湾 (Sognefjord),应该也是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的。
可惜亲人报道说:"昨天乘船游峡湾,天公不做美全程下雨。"
虽然如此,亲人仍然感到:"虽然下着雨,还是被震撼到了!"
像峡湾这类地理景点,通常都要亲临其地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特色。
亲人用了 "震撼" 一词来形容自身感受。对于这种感觉,相信必须亲历者才能起共鸣。光凭照片,效果难显,所以峡湾的照片就不多放了。
松恩峡湾是四位亲人这次挪威之旅的最西点。接着,他们调头往东,到挪威首都奥斯陆去。
他们来的时候是坐长途公路车,现在则选择坐火车回去。
他们坐的列车长这样:
这条名叫 "弗洛姆铁路 (Flåm Railway)" 的铁路线,穿越壮丽的弗洛姆山谷 (Flåmsdalen),是挪威最著名的观光铁路之一。
弗洛姆铁路沿线都是美景,其中一个最受欢迎的景点是乔斯瀑布 (Kjosfossen waterfall)。
然后,亲人们就在瀑布前看到了这种景象:
面对此情此景,很难不联想起屈原所描写的《山鬼》:
原文: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不知是谁写的译文:
好像有人在那山角经过,是我身披薜荔腰束女萝。
……
孤身一人伫立高高山巅,云雾溶溶脚下浮动舒卷。
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东风飘旋神灵降下雨点。
从亲人用手机拍摄的录像中可见,他们当时看到的,是在瀑布激起的霭霭雾气中,时隐时现地有人在舞动。这个景像活脱脱就是这几句楚辞所描写的情形。
还有,屈原笔下的山鬼很漂亮迷人:"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意思是:"目光含情我笑靥动人,窈窕体态你迷恋失魂。"
事实上,挪威本身也有类似的森林女精灵,名叫 Huldra。她也是漂亮迷人,有一头金色秀发,头戴花冠。年青男子往往会被迷得丢魂失魄,跟着她进入森林游荡,再也不回来。
不过亲人们所见到的,是乔斯瀑布景点在夏天旅游旺季时,依据这类民间传说,为游客准备的表演节目。
推广挪威旅游的人这份心思值得赞赏,同时也令我浮想连篇。
美丽又神秘的大自然在人的头脑中撒下种籽,慢慢发酵成各种神话和传说,既抚慰了初民在面对大自然时惶恐不安的心,也丰富了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无论是屈原的《山鬼》,还是挪威的 Huldra 传说,都展现出古人对大自然那种既敬爱崇拜,又恐惧戒备的矛盾心情。
然而,当人类的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开始自信满满地认为:人定胜天。
当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十七世纪向世人宣称 "上帝已死" 时 [注2],就清楚展现出人类文明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从敬畏和臣服,转为占有与征服。
注2:
尼采在其《快乐的科学》(Gay Science) 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oke Zarathustra) 两部著作中,都有提及 "上帝已死",但其涵义有多种诠释。
当现代人诵读屈原的《山鬼》,或欣赏乔斯瀑布前的精灵表演时,都只是利用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爱,为自己营造一种浪漫情怀,或享受一项娱乐节目而已,并不打算会与大自然发生实质交葛,更遑论产生甚么敬爱之情。
我们竭力而为的,是要令大自然臣服于脚下,为我所用。可是,结果令冰川在我们眼前萎缩;于是我们也同时联想到,在我们亟亟于令人工智能 (AI) 为我所用时,也可能最终会令自己在 AI 跟前变得一文不值。
人类源于大自然的根,被人类自己无情地斩断,以为可以从此自立成 "人",却又禁不住要不断寻找新的心灵倚傍来取代被我们一脚跳开的大自然,可惜又总是徒劳无功。
于是,我们只好依靠自己一手制造的财富 -- 我们的物质文明来消除我们心灵上的无聊和空虚。透过吃喝玩乐,旅游购物,我们重新获得满足感;似乎消费可以治百病。
然而,我们除了依赖这些由物质文明带来的手段之外,好象啥也没有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真的是 "穷得只剩钱" 了!
屏幕上的瀑布精灵在舞动,我的心思也在跳跃:
如果松恩峡湾是一场盛宴中的主菜,而从斯德哥尔摩到松恩峡湾沿途所看到的风光是其前菜的话,那么,在乔斯瀑布所看到的,可以说是盛宴后的甜品。
这道甜品不一定甜,更不一定受欢迎,却是极堪回味。
回想从斯德哥尔摩到松恩峡湾这一段长途车程,有如画美景,有瀑布险滩,与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路向,颇有几分相似。于是想起屈原《离骚》中的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类文明的前路,就由有心人去 "上下求索"。我则继续跟随亲人的步伐,沿着 "漫漫其修远兮" 的长路,向挪威首都奥斯陆 (Oslo) 进发。
第十天
奥斯陆
四位亲人从挪威西部的冰川和峡湾,长途跋涉向东南走,终于到了位于奥斯陆峡湾 (Oslo Fjord) 尽头的挪威首都奥斯陆 (Oslo)。
当日天气不错,逛逛户外景点是个不错的选择。
弗鲁格纳公园 (Frogner Park)
弗鲁格纳公园是奥斯陆最大的公园(占地 45 公顷),自由进出,分文不收,全年无休。
最吸引的,是位于公园中央,占地 32 万平方米的维格朗雕塑区 (Vigeland installation)。慕名而来的人通常都把这区(甚至整个弗鲁格纳公园)称为 "维格朗雕塑公园"。
从上面的照片可见,这个雕塑区是一条狭长的露天走廊,长约 850 米,当中放置了 200 多件石雕、青铜塑像和熟铁雕塑作品。
这些作品都是挪威著名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朗 (Gustav Vigeland) 的杰作。
从主入口进园,先要走过一条长约 100 米,阔 15 米的石桥。桥上在 58 座雕塑。
当中最著名的是 "愤怒小孩" (Angry Kid)。
过了石桥就到喷泉。
喷泉区合共有 60 座雕塑,维格朗花了 30 年才完成全部作品。不过,当喷泉和这些雕塑于 1947 年全部在弗鲁格纳公园安装好时,维格朗本人已经去世两年。
喷泉上有六名大汉托着一个大水盘,据说是要展现 "生活的重担"。
喷泉的大水盘四周有十二座由树木缠绕的雕塑,分别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
以下是其中四个例子:
据说:创作者将这十二座雕像的人物都放在树木枝叶之间,是要强调人不可以与大自然分离。
所以,喷泉基座的浮雕除了展现各种亲子活动之外,还展现了人与大自然生物间的互动。
下面是其中两个浮雕:
综观整个喷泉,展现了人在生活重担下,经历人生不同阶段,期间与人和动物都欣然互动,毫无芥蒂。
从喷泉往前走,就是整个雕塑区最触目的焦点所在 -- 生命之柱 (The Monolith)
对于这根 "生命之柱" 的寓意,不少诠释者都认为是展现人类奋发向上的精神。
然而,在这些人体造型中,没有发现互相扶持的形象,反而看到不少踩着别人向上爬的姿势,以及被压在底层的人脸上的无奈和沮丧。
是我误读了这些人像的表情和姿势?还是这根柱根本不是在颂扬人类奋发向上的精神,而是在展示人类不择手段向上爬的丑态?
而且,石柱虽然高逾 14 米,但总有尽头。所谓奋发向上者,爬到最高处后,又将如何?
既然柱有尽头是很明显的事实,那么,这根柱是不是在暗示:人类文明按目前的方式奋发向上,其实此路不通,终有尽头?
创作者的原意,会不会是想用这根石柱来提醒世人 "巴比伦塔" 传说 (Tower of Babel) 所蕴含的教训,即:人类若过于自信和自大,可能会带来苦果?
无论如何,这根高14米的石柱都是令人赞叹的建筑物。光是把一块重数百吨的花岗岩从矿场运到小山上,并稳固地树立好,已经花了一年。然后由三名石雕师傅用十四年时间,把这块大石雕凿成 121 个人体造型。每个造型都体态自然,脸部表情亦栩栩如生。
也许,这就够了!一根这么宏伟的巨石,上面又有这么多生动的人像,已经有足够吸引力让看到照片的人点赞。其他疑问,又何必深究,就按常见的诠释去理解吧!
反正平台上还有 36 组雕像可看,不值得因一棵树而失去整个森林。
这些雕像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坐卧行走、嬉笑打闹等活动的姿态,正是人间众生相。而它们围绕着的,是那根据说是展现 "奋发向上" 的 "生命之柱",似乎是要表达:芸芸众生,有人闲适自在地过,有人𡚒发向上地活。孰优孰劣,各适其适。
欣赏过这些雕像后继续向前。走着走着,便走到它跟前 ……
一个象征时光不停流逝的日晷。
随着不停流逝的时光向前走,就看到 "生命之轮" (Wheel of Life)。
这组石雕由两对男女和两个小孩组成一个圆环,象征生命在生与死之间循环不息;而每一次循环都会出现新生命,所以两组男女之间夹杂了两个小孩造型。
飞吧,幸福地飞吧!就像整个维格朗雕塑区所展现的主题那样,在生活的重担下,依旧愉快地走过人生每个阶段,奋发上进;随着时光流逝,一代一代地,生生不息。
两位有情人共效于飞,四位亲人则去逛街。
一位亲人说:"挪威首都奥斯陆,没有冰川峡湾,却是现代建筑的震撼!"
他所指的,应该是奥斯陆歌剧院。
这个以不锈钢和玻璃片造成的雕塑,是放置在一个水泥平台,并固定地浮在歌剧院附近的海面上,但会随着风浪在自己的轴心上转动,令那些半透明镜子般的玻璃面,折射和透射出水面和日光的不同效果。
创作者说,这个作品是要探讨大自然与人类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它透过重组一幅著名的浪漫主义画作,展现出一座因为全球暖化而漂浮至此的冰山。
从亲人所拍的冰川照片中可见,挪威冰川确实缩小了很多。当地人对这种景象应该感受深刻,因为全球暖化的影响近在咫尺,迫在眉睫。
然而,作为透过亲人所拍照片作千里之行的虚拟旅游者,我只是个过客。一切都似乎与我无关。旅程完毕后,可以依然故我地吃喝玩乐,旅游购物。所谓全球暖化,于我只是一个名词,一个概念而已。听过就算了,何必认真。
于是,我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地,一心一意跟着亲人们前往下一站:捷克。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篇:十国逍遥游 (3) - 瑞典篇
下一篇:十国逍遥游 (5) - 捷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