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面试现在的这份工作时,被问到有什么业余爱好,我回答,看书与写作。
面试老师问我看些什么书,写过什么内容。
我零零散散的讲了几本那阶段看过与正在看的书的内容,但是当面试老师要当我面看我写过的文章时,我顿觉—尴尬了!
说写作,也仅仅是在简书上心血来潮时随便写写,是记录,也是发泄。那时注册简书也有半年了,更文的频率也不固定。说起来好笑,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有写作细胞的人,我觉得我是可以写出些什么,可以靠写作吃饭的人(也许是高中作文被语文老师夸过几次,令我自以为很有潜力)。
现实狠狠的给了我一巴掌。
简书发布的文章阅读量少的可怜,投稿频频被拒。有时候心潮澎湃的写下一篇文章,信心十足的以为这篇文章肯定能翻身,不间断的刷新着简书的消息页面,迫切的盯着消息那块会出现阿拉伯数字提醒……但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这样水平的我,怎么敢、怎么好意思将我写的拙作给面试老师当面点评?因为这是面试,因为我想要这份工作,所以,再不好意思也要给其过目。
面试老师大概看了两三篇,然后问我自己觉得那篇写的最好,那篇最不好,我一一回答了,他又问道,知道不好,为什么没有去改呢,我说自己知道不好,但经常无从下手改正,面试老师随后问道,有没有为写作努力过,我说有啊,现在正在好好练习写作,他又问道,你是怎么努力的,我再一次无处遁形。
是啊,我怎么努力了?我仅仅是在心血来潮时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我没有为之努力,没有去阅读关于写作的书籍,没有去分析写的很棒的文章。我仅仅是我手写我心,而已。
自那天起,我就开始为写作而努力。
想要写好发表在简书的文章,那就好好阅读、认真分析简书里出色的文章。
我以前很少看简书里别人的文章,我总觉得会影响我的思路, 也不想同质化。殊不知,一模一样的内容,不同人写出来也是不同的味道。
从那以后,我经常看简书首页,看七日热门,三十日热门,看大神推荐的文章,看大神推荐的作者。这些都给了我灵感。
看不同题材的文章,试着写不同题材的文章。不再等灵感爆发才执笔写文,而是多看、多想、多记素材,然后集中汇总写出文章。
这个月以前,我是平均一个月一篇文,年后,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周一更,但这周,我做到了日更。
你看,频率完成是可以自定义的,只要你想。
写的多了,慢慢的也就更有感觉了。前提当然是有输入,不然天天什么都不干,光对着电脑怎么可能会写出东西?要输入,就得多阅读,多思考,留心身边的一切,如:今天有什么热点事件,看书时,某句话进入了你的心扉,做地铁听陌生人交谈的某个点,你也有同感或者不同意见……这些都可以成为你写作的源泉。
渐渐地,我发觉自己上了道。
在写作路上,我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作家,那么退之,我要先成为简书的签约作者,再退之,我要有2000个关注,4000个喜欢与42篇专题文章。再退之,我要努力让自己的文章被更多地简友看到,再退之,我要多多写出文章……如此一来,目标就很清楚了。
想成为作家,不能仅仅是我手写我心,你见过那个作家是单纯的我手写我心的?那篇好文章不是有结构、有逻辑的?
如果你也想上首页,如果你也想上热门,如果你也想成为签约作家,仅仅我手写我心是不够的!
一条混进大海的鱼,一个正在努力学习写作、坚持跑步的90后姑娘。如果你也认同我,欢迎关注与点赞啊!送你一个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