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喜马拉雅听到这本书,打开了我新对宇航员认识的新大门,觉得非常值得推荐。
太阳系一共有8个行星轨道环绕,地球在三环,火星在四环,移民火星是人类的太空梦想。
那么从三环迈向四环,太空航行是怎样的一段征途呢?是雄壮威武,是惊险刺激,还是妙趣横生?
如果你对航天事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这些浪漫的想象,那么这本书会给你来个画风突变,一把卸下航天事业外表的光环,让你一睹背后的危险,幸苦,尴尬,抓狂,甚至难以启齿的一面。
本书作者玛丽·罗琦,是科普届著名的幽默女王,她最擅长用不太正经的腔调介绍正儿八经的科学,只要是她写的书,本本都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在本书中罗琦亲身探秘各国的太空机构的模拟舱和实验室,她关注的既不是英雄事迹,也不是探险故事,而是从女性视角去讲述那些貌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说:太空中不能洗澡怎么办?卧床三个月身体会有什么变化?,呕吐在头盔里会怎样?失重状态下小便失禁如何解决?罗琦用感染力十足的语言和客观冷静的科学态度详细讲述了太空中的大生大死和吃喝拉撒,在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给宇航员这一职业加上了全新的注解。
下面从心理,生理和生活三个方面,给您带来一场真实又接地气的太空旅程。
一、太空中的心理问题
首先,什么样的人能当选宇航员呢?50多年来全世界的宇航员也就500多人,这职业可真是精英中的精英。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一个个胆大无畏,具有冒险精神的英雄形象。但,真实情况是选拔宇航员的必备条件不是勇于冒险,而是要能容忍无聊。
作者亲身经历了一场日本宇航局的选拔面试。10个应试者每人拿到一叠彩纸,测试题目是折纸鹤,折1千支纸鹤,这就是这些国民英雄们要面对的任务。精神专家们会把每个选手的表现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并像法医解剖死体一样对纸鹤进行分析:是不是折的越多,越马虎?前10支和后10支有什么区别?等等。。。
除了折纸鹤,还有用乐高积木拼机器人、用彩色铅笔作画、做个人才艺展示等,这些成果全都要送给精神专家分析。作者说如果我和一个陌生人描述这些,估计他死都想不到这是宇航局,还以为是托儿所。你别小瞧这些看似过家家项目,它能考察宇航员的真实心理素质。在太空中,小事能决定生死,越是简单的事情,越能考验一个人应对无聊和负面情绪的意志力。要知道宇航局从不缺天才和英雄,几乎所有的宇航员都是飞行员出生,对他们来说,各种惊险刺激,死里逃生早就是家常便饭。
飞入太空这样激动人心的事既然会无聊吗?你别不信,就拿和平号空间站来说,它的生活区域只有一辆长途大巴那么大,在这样禁闭狭小的空间里,你无处可逃,窗外荒凉一片,毫无景色可言。一旦宇航员看不到地球,那就再没什么好看的啦。外面永远是漆黑一片,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困得越长,越容易焦虑。越焦虑越容易愤怒。但是这里没有门可以摔,没有路可以飙车。宇航员可以发泄的对象只有三个,控制中心,队友和自己。大多说人会发泄给控制中心,这几乎成为一个悠久的历史传统。比如在一次模拟飞行中,有两只多国宇航小组被隔离三个月,结果有女宇航员遭人舌吻,有大打出手血溅围墙的,还有直接提出辞职的,所有人都把情绪宣泄给了队员,实验几乎不法继续。还有些宇航员选择默默自己消化情绪,导致的结果就是抑郁。和平号空间站的宇航员拉威金在太空中整整呆了六个月,他坦言有时候都想上吊自杀,只是苦于没有重力无法完成。
目前人类在太空中单次停留最久时间是340天,想想我们的三环到四环的火星计划,一次飞行任务往返需要整整500天。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要考验宇航员折纸鹤的功夫了吧。随着太空任务的时间不断拉长,宇航局不再需要雄壮、好强、胆大包天的宇航员,而是需要平和、情绪稳定、有幽默感的人。
二、太空中的生理困难
(一)恶心呕吐
在失重状态下,负责平衡功能的内耳石始终漂浮在内耳中间,告诉大脑身体在晃动,而眼睛却告诉大脑你没有动,这就产生了“感官冲突”,导致恶心呕吐。比如,你坐在船舱里,跟着大海起起伏伏,由于你是跟房间一起在动,眼睛会告诉大脑你坐在房间里没有动,但是内耳中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可不是这么说的,内耳石感觉到了浮动,当船下沉时,内耳石就浮起,当船上升时,内耳石就下沉。眼睛和内耳石给出了不同的信号,大脑就糊涂了,进而产生恶心的感觉。如果你呆在甲板上就好些,因为眼睛能以地平线为参照物能感觉到浮动。
在正常情况下人站立不动,内耳石位于底部。在失重状态下,无论你什么姿势,内耳石都漂浮在中间,如果你突然转个头,内耳石就会在耳道壁上弹来弹去,它带来的感官冲突会让你一直觉得恶心。而且你没有像地平线这样的参照物,太空里不分上下左右,在没有任何征兆下,上方会变成下方。有宇航员表示有时候只是看到身边队员头朝下漂浮,都会突然想呕吐,在太空中谁也不要为呕吐感到尴尬。
如果不小心吐到了头盔里,悬浮的呕吐物很有可能飘进鼻子和嘴里,让人窒息而死。历史上确实有由于吸入自己呕吐物窒息而死的宇航员。所以,头盔的设计都有引导空气向下流动的气路,把呕吐物从头盔里吹下去,进入宇航服。虽然有点恶心,但是能够救命。
(二)身体退化
呕吐只能算是失重状态下的一点小麻烦,更大的麻烦是失重会带来身体机能的退化。人体有个基本原则叫“用尽废退”,我们平时腿部肌肉静脉在站立时是保持收紧的,以防止血液聚集在脚部。而到了失重状态下,这种功能就会懒得工作了,反正血液都会在上半身聚集,这时身体就会把这种状态误读为血液过量,就会发出指令切断造血。宇航员在太空中要比平时少用10%~15%的血液。当他回到地球,血液量低加上静脉偷懒,就会导致头昏眼花,这叫做“直立性低血压”。所以常常会有宇航员在完成任务后的记者会上晕倒。
同样的,骨骼也会出现类似的反应,而且伤害更加严重。当你开始跑步或者体重增加,身体会强化骨骼和肌肉来提供足够的支撑。相应的,如果你不跑步了或者体重减轻,骨架就会缩水。类似的,在太空中,身体感受不到震动和压力就会感觉自己不需要那么多的骨质,于是发生了骨质流失。在太空站工作了半年后来回的宇航员,都比离开时减少了15%~20%的骨质,而一次长达两年的火星任务,基本可以对一个人的骨骼造成瘫痪级的损伤,下半身最终会失去1/3甚至1/2的骨量。当一个从火星飞回地球的宇航员,迈出舱门的那刻,可能当场骨折。
(三)加重力危险
我们说了半天在天上有多不易,殊不知下来更难。从人类开展载人航天以来,已有22名宇航员献出了生命。其中多达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时牺牲的。
在返航时,大气层的阻碍会让飞行器急剧降速,使宇航员承受4倍以上的重力。这种状态可以持续一分钟之久,时间越长,血液就会越往腿部聚集,导致大脑缺氧,甚至死亡。所以宇航员都选择躺姿,这样能缓解脑部缺血。但是,血液集中在背部会让胸骨下方感到疼痛,呼吸困难。
在联盟号的一次返航过程中,宇航员还经历了高达8倍重力的状态,几乎要挣扎着才能完成呼吸。想象下一个100斤体重的人,突然重达800斤,全身唯一能都动的就是手腕和手指,也就是说宇航员很有可能单纯因为无法移动手臂来操作控制台而身亡。
(四)着陆撞击
即使你平安度过了穿越大气层的这一分钟,危险也没有结束。每次着陆基本都是迫降,因为太空舱和飞机不同,它既没有机翼也没有起落降,只有降落伞帮助减速,可以这么说着陆的感觉就是经历车祸。宇航员将承受来自纵向和横向的冲撞,也就是前后晃动和左右晃动。其中,左右晃动最为致命。
为什么?因为躯干的前胸和后背的距离比较窄,左右距离比较宽,在前后甩动中,心脏依然会被夹在自己的位置上,但是在左右甩动中,心脏有更大的移动空间,很容易会把自己甩出去,脱离主动脉。除此之外,不同组织在震动中的互相碰撞也很致命。因为人体各组织的质量不同,所以加速度也有慢有快。骨头加速就比肉快,在撞击中,宇航员的骨架先动,直到被安全带挡住才停下来,然后开始向后反弹,大概在骨架运动一秒之后,内脏器官才会运动,这就意味着,内脏在向前走的过程中会碰到向后移动的骨架,冲撞后再反弹,严重的话,各种组织器官会把自己摇散。
那如何来保障宇航员的安全呢?这就要向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们致敬了。1965年来自美国霍罗曼空军基地的79名飞行员,经历了288次模拟降落,最高冲击力一度达到了36倍的重力。他们有的心脏瓣膜撕裂,有的眼珠差点脱离,各种伤痛不计其数。但是,很多人毫无悔恨,甚至感到骄傲。有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只要能保护我们阿波罗号宇航员在着陆时不受到伤害,不介意有几天腰疼得睡不了觉。
以上就是太空中的心理和生理问题。恐怕你已经失去对宇航员这个职业的憧憬。别急,下面还有令人更抓狂的。太空中除了要面对重重险境,还要解决吃喝拉撒。下面我就为你们介绍宇航员生活中的那些尴尬事,如果你正在吃饭,建议你跳过这段,因为太空中的生活实在不怎么优雅。
三、太空中的尴尬生活
(一)吃饭
在太空中进食存在着危险。食物碎片有可能飘起来进入鼻腔,或者咽下去的食物会沿着食道飘回到嘴边,会导致恶心呕吐,所以,太空食品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
首先食物不能易碎,像饼干三明治这些绝对禁止。因为食物碎屑不仅是卫生问题,在失重状态下,一颗碎屑不会掉在地上等你来打扫,它可以漂浮在任何地方带来安全隐患;
第二,食物必须轻巧,NASA发射到太空中的重量每增加一斤,燃料上的开销就要增加几千美元。太空食品也都以热量密集为先决条件。尽量带最有营养能量最多体积最小的食物;
第三,啤酒和碳酸饮料就不要想了,因为没有重力碳酸气泡不会升到表面来,你喝到的就是一堆泡沫,即使你介意喝了下午,胃里的气泡也不会升上来,打嗝就成了问题往往一打嗝就会有液体跟着反出来,打嗝不行,放屁也不好;
第四点,食物还要考虑不产生任何肠胃气体,像豆子,卷心菜,花椰菜这些就不行,毕竟在不能开船的太空舱里放屁是很影响士气的;
第五,食物要能做到低残余,也就是高效吸收,减少排泄。动物蛋白和脂肪是地球上高消化的食物,人们对于优质牛肉,鸡肉,鱼肉的消化率几乎是90%,其中被消化的最好的是鸡蛋,这些都是太空食品中重点要考虑的食物。至于新鲜水果和蔬菜那是不允许你多吃的,因为这些清肠排毒的东西会导致人频繁的上厕所。在太空中如厕可是非常麻烦的。
以上只是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在太空中吃饭完全没有乐趣可言,更多的是折磨,有的航天机构把所有食物都做成牙膏的样子,一律挤着吃;还有的开发了液体食物,类似奶昔,一天三顿都用喝的,以此减少上大号的次数。这些让吃饭变得更省事的方法后来一律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因为食物的品相,气味,口感都是吃的一部分,跳过了视觉,味觉,嗅觉这些感官系统,会让人产生紧张不安的感觉,使人对食物产生厌恶感。
光是吃的差点还不是最要命的,NASA还对食物的循环利用达到了极端的地步,比如将尿液净化成饮用水、把脏衣服水解变成食物等,更让太空进食成为了一项对宇航员的折磨。
(二)如厕
如果你听说有人在厕所里安装摄像头,那你一定觉得流氓变态。但是,这就是太空厕所的设计,需要借助摄像头来确定自己的屁股对准了马桶中心点,由于失重状态,光靠感觉是无法准确估量自己的姿势是否正确,如果坐歪了,就会弄脏马桶边缘,并且堵住环绕在边缘上的气孔,太空马桶不是冲水,而是像吸尘器一样用气流带走废物。万一跑偏了堵住了气孔,那么接下来的清理工作可就艰巨了。
在失重状态下排泄可不是开玩笑,哪怕简单的小便行为也会变成需要插输尿管。在地球上重力会使尿液聚集在膀胱底部,随着膀胱渐满,就会给出大脑膀胱逐渐加强的内急信号。在太空中内急的感觉跟地球不一样,尿液附着在膀胱壁各处,只有当膀胱几近全满时才会发出内急信号,而此时的膀胱可能满到快要爆炸了,所以宇航员不管有没有感觉,都得定时去一下洗手间。
为了让宇航员顺利如厕,太空洗手间的设计真是难倒了无数工程师。一个成功的“零重力马桶”包含了工程学、材料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礼仪规范,还要考虑男女生理有别,这也是NASA不愿意招收女性宇航员的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始终也没设计出一个完美的厕所,为了省点麻烦,有些宇航员会用药物来减少自己如厕的次数。
(三)洗澡
人可以忍受多长时间不洗澡呢?其实在古代,人本来就不怎么洗澡,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文艺复新时代的洁癖代表,她的名言在今天听起来有点好笑:“我每个月都得洗一次澡,不管是否需要”。而许多人是一年一洗的。但,他们并没有因为不洗澡妨碍健康,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皮肤上的细菌并不会因为时间而无限增加。反而会在一两周的时间达到一个平衡值,此时的细菌数量大约是刚洗完澡时的3倍,之后细菌数量会保持稳定,甚至下降。这是因为汗液含有天然的杀菌成分,而皮脂会形成皮肤保护层,阻挡外物入侵。
第二虽然文艺复新时期的人不洗澡,但是会勤换衣服,这才是保持卫生的关键。因为衣服对油脂和汗水的吸收能力惊人,一个人身上有86%到93%的脏东西都被衣服吸收了,特别是含棉的衣服。
因此,在一个腿都伸不直的坐舱内,宇航员不能洗澡虽然对健康没有大碍。但是,最要命的是不能换衣服。在一次模拟实验中,实验对象穿着宇航服不分昼夜的过了四个星期,最后他们的衣服都黏在身上,甚至开始分解。
在几周的短期任务中,也许还能凑合。但是,在空间站一呆就是数月的宇航员就必须认真考虑洗澡的问题了。在失重状态下,水从淋浴头落下来几厘米就会集聚成一团飞走,根本不会流向身体。光有水是洗不了澡的。空间站曾尝试以气流将水冲到身上的办法解决洗澡问题,但并不完全成功,还是会形成水团,水团会贴在嘴边和鼻子中,为防止宇航员被呛死,洗澡时还需要佩戴潜水设备。如今太空中已经没有淋浴设备了,大家还是老老实实用湿毛巾擦身吧。
以上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相信你已经对宇航员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认识。在鲜花荣耀,万人敬仰的背后,他们从大到挑战生命极限,小到应对吃饭喝水,一举一动都在承受着巨大的考验。在NASA的历史记录里面,甚至有宇航员带着自杀药片执行任务。
有多少荣耀就有多少艰辛。人类不属于太空,但是进军太空确是人类对生命的另一种可能的探索。
宇航员这个群体书写了人类太空活动的传奇,只要探索不止,这些传奇就会永远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