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英老师提出:在“控制三角形”的牢笼中,分别反思一下自己曾经在怎样的情形下担当着“助人者”、“迫害者”、“受害者”。
这三种角色的扮演在生活中好像经常发生,只是之前没有认识到。
在我家,最经典的“控制三角形”桥段莫过于儿子的洗澡问题了。“助人者”、“迫害者”和“受害者”,三种角色在这一事件中也曾被我“深情”地演绎。
大概从五年级开始,儿子怎么都不愿洗澡,即使是夏天,每天一身的臭汗也不愿去洗。六年级后这种情况更甚,有时一两个星期洗一次,我怎么说也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控制三角形”闭环也随之形成。
通常我的角色都是这么切入的:
晚上,我喊儿子:快,去洗洗澡吧,出那么多汗,洗洗舒服。儿子:我不想洗。我:哎呀,洗洗吧,不洗多难受呀。儿子:我不洗,一洗澡水就弄得我眼睛难受。我:把眼睛闭上就没事了,三分钟就洗完了。洗洗卫生,总不洗澡也影响身体健康,容易生病。我去把你的衣服找好,水给你调好,你一会儿直接洗就行了。
这个阶段我扮演着“助人者”的角色。我的意思是:我让你洗澡完全是为了你好,为了你的身体健康着想,你应该听我的,我还把准备工作都给你做好了,让你洗就去洗就对了。但是他对这一切都不领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越界了,洗澡是儿子自己的事,我没有选择尊重他,一心只想着让他按我的标准去做。
接下来角色就要发生转换了:
儿子对我的话开始不耐烦,眉头已经皱起,但我却没有觉察到他情绪的变化,仍然一遍遍催促着让他快去洗。当我催促半天无果时,我的火也开始冒上来了,气呼呼地奔到他面前,大声呵斥:让你洗澡听见没有?喊你半天了,怎么还不动?这都几点了?快点去。儿子的声调也开始变高:我不去,说了不去,还非让我去,非得洗澡干嘛?我也不甘示弱,提高了音量:你去不去?谁跟你是的,这么大小伙子天天不洗澡,身上臭死了,丢不丢人呐?快点!不洗澡今天就别想睡觉。说着我伸手去拽赖在床上的儿子。可是任我怎么拽,他就是不动。没办法,他块头大,我的劲太小了。
此时我已经进入了“迫害者”的角色,我想用我的愤怒让他屈服。我用攻击性的语言刺激他、威胁他,用带有暴力的行为逼迫他,但是他不为所动,回馈我的反而也是更加的愤怒。
这个阶段,我仍然没有考虑儿子的情绪,对他的愤怒和反抗置之不理,要求他必须顺从。
在我的心力和体力争取都无果时,我气得重重地甩开他的手,心里的气没消,还多了份委屈。我的音量降下来,却带着哭腔,说:让你洗个澡怎么那么费劲呢?你想气死我啊?你是我亲儿子吗?吃的比我多,站起来比我高,还天天气我。本来我心情好好的,就因为你,心情一点都不好了!再这样你就跟你爸去外地呆着吧,我自己还自由!
一般这种时候老公要是打来电话就直接撞枪口上了,我会又气又委屈地说:管管你儿子,气死我了,我管不了了,赶快带走……
而这时,儿子我的眼神里多出的应该是一份怨恨吧!
此刻,我变成了“受害者”。我感觉到自己好委屈,自己生的儿子却不听话,为了他劳心劳力劳神,换来的却是反抗。一天的好心情都因为他破坏了。老公远在外地,又帮不上我的忙,甚至他都不理解我,只能让我更生气。越想越委屈,越委屈越走不出那种控制的禁区。
现在每每回想起之前的种种我会感到很自责,怪自己的心理年龄不成熟,让儿子本该快乐的童年生活却有了很多的不快、害怕和不安,而我这个当妈妈的却全然不自知。
但我很幸运,因为遇到了幸福双翼,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心理年龄,懂得了界限、接纳。让我知道把焦点放到自己身上,允许自己一步一步前进,慢慢成长。现在,控制的角色也许仍然在不知不觉中会上演,但控制牢笼已经不再坚固。
现在儿子仍然不那么爱洗澡,但已经好了太多。再喊儿子洗澡时我开始关注他的情绪,选择从尊重他的角度出发,催促他时会抓好时机,找到能让他行动的痛点(大些了,慢慢注意形象,也注意卫生了;青春期,头皮屑多,爱出油,头容易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