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太棒了,后悔它在书架待了那么长时间,如今庆幸与之相遇,特地写篇读后感。
首先,第一章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如果没有第一章,你就会觉得从小时候开始讲主角阿米尔和仆人哈桑和各种欢乐,是一件读起来较为枯燥的事情。但第一章开头就说了,时间,地点,以及感受。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但就是没有说是什么事情,这会让你增大读下去的兴趣。包括第一章,末尾,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我忆起哈桑。我缅怀爸爸。我想到阿里。我思念喀布尔。我想起曾经的生活,想起1975年那个改变了一切的冬天。那造就了今天的我。这些出现却从未见过的人物,以及没来由却令人十分震撼的话语:为你,千千万万遍。包括,今天的我又是怎么样的?种种这些疑问,会让人充满好奇。紧跟着,就从小时候开始讲,阿米尔和哈桑小时候的故事。后面的童年故事虽然挺有趣,但不至于让人觉得无法自拔。但有了这个悬念,那就大大不一样了。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主角阿米尔,仆人哈桑,两个喝着同一个人的奶水长大的。两个人的关系情同手足,但那个时代的阶级关系却又成为了两个人之间的鸿沟。哈桑虽把阿米尔当成朋友,但内心又有一种仆人无条件忠诚的心理,阿米尔内心是想把哈桑当成朋友的,但一种莫名的主人心理在无形中影响着他。
在讲完两个人的童年欢乐之后,又讲到阿米尔的父亲德高望重,乐于布施。他一直希望阿米尔能像个男子汉一样,勇敢坚强。但阿米尔偏偏生性懦弱,哈桑不一样,哈桑乐观向上,勇敢坚强。阿米尔经常觉得父亲不够爱自己,甚至觉得父亲爱哈桑多一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一件改变阿米尔一生的事情,就是文章开头讲到的事情。阿塞夫是个坏蛋,经常欺负别人。在那年盛行的风筝比赛中,哈桑帮阿米尔赢得了比赛,追到了风筝。但却受到阿米尔的阻挠,不得不提的是,阿塞夫曾欲欺负阿米尔,但被哈桑拿着弹弓将其阻退。阿塞夫前来报复,并开出条件,把风筝交给他,就可一笔勾销。但哈桑不服从,誓死要保护这个风筝,保护阿米尔的风筝。这个阿塞夫是个同性恋,将哈桑侵犯。这一幕被阿米尔看在眼里,但却没有勇气冲上去保护哈桑。
其实,看过之后的章节,哈桑也清楚那天阿米尔就在附近。但事后,哈桑依然想平常那般对阿米尔,但阿米尔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想方设法地让哈桑离开了这个家,以为只要远离哈桑的一切,不仅可以忘掉一切,还可以得到父亲的爱。
直到战争爆发,阿米尔随父亲来到了美国,在这里,阿米尔结了婚,成为了作家,父亲也因病离世。直到,拉辛汗邮给他一封信之后,说是自己命不久矣,想要见他一面。并且给他说,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是父亲的朋友,也是阿米尔的朋友,他算是最懂阿米尔的人,从某种角度上讲,他甚至比父亲还要疼爱他。他了解这件事,于是就让阿米尔来见他。阿米尔辗转反侧,想了又想,因为阿富汗还处在战争中。最后鼓起勇气,回到了阿富汗。
拉辛汗确实命不久矣,并告诉了阿米尔这些年发生的事情和一件秘密。哈桑也已经结婚生子,乐观开朗,依然如初。拉辛汗找到了哈桑,让哈桑一家回到了阿米尔父亲的房子,但哈桑依然坚持住在自己曾经破落的仆人房屋。最后,善良勇敢的哈桑为了保护这个房子,被士兵一枪毙命。妻子也随之死亡,儿子被拉辛汗带到恤孤院。而这个秘密是,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就说,父亲与仆人阿里的妻子生下了哈桑。阿里是一个瘸子,其貌不扬,不孕不育,妻子却婀娜多姿,到处沾花惹草,她生下哈桑就离去了,后来在拉辛汗带哈桑一家回到房子之后,她寻到了哈桑,并抚养了一段时间哈桑的儿子,哈桑原谅了她,几年之后,她最后安然离世。
阿米尔内心饱受煎熬,原来一切都有踪迹。哈桑就是父亲的儿子。静下心来,他决定去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谁知索拉博被士兵带走了,几经波折,阿米尔寻到了索拉博,原来是被阿塞夫带走了。他成了一个头目,将索拉博当作玩物,来满足自己的怪癖。阿米尔和阿塞夫互相认出了对方,癫狂的阿塞夫要用童年欺负别人的不锈钢圈套与阿米尔公平搏斗,若阿米尔赢了,就让他带走索拉博。阿米尔当然不敌阿塞夫,索拉博情急之下掏出弹弓打瞎了阿塞夫的眼睛,和阿米尔逃了出去。
阿米尔决定要带索拉博回到美国。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阿米尔一生无子。但那个时候,要给索拉博办签证很是困难,律师提议把索拉博重新带到恤孤院,通过繁复的流程再重新领养是最合适的。阿米尔和索拉博的关系刚有好转,索拉博听到这个消息,害怕得选择自杀。幸好,最后救活,但索拉博却不再说话,他不相信任何人。远方的妻子告诉阿米尔,签证有办法了。妻子的亲戚是在移民局工作,参加阿米尔的婚礼时介绍过。
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回到了美国,和妻子索拉雅共同努力,试图让索拉博回归生活。但索拉博似乎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再也不说话了,别人一度以为他是个哑巴。在一次聚会上,阿米尔看见了风筝,他带着风筝让索拉博跟自己一块参与。索拉博虽然还是那样冷漠,但始终看着天上的风筝。终于,在阿米尔的带动下,索拉博抓住了卷轴。这次,阿米尔成为了哈桑,索拉博成为了自己。像原来那般,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帮助索拉博打败了其他风筝,随即,像哈桑为自己追风筝那样,为索拉博追逐风筝……
书完,结束,脑海还在闪烁。哈桑奋不顾身地为阿米尔追逐着风筝,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逐着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虽不知文笔为何物,但至少懂得情绪和感情的流露。哈桑被侵犯后,两个人心照不宣的沉默。阿米尔救索拉博的紧张刺激。阿米尔受伤后真实意识描写。阿米尔和妻子索拉雅的相遇相知……这一切,历历在目。
在这本书之后,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觉得在我读过的语言当中,有一种语言的共性令我感到舒适。既带有通俗易懂的特性,又带有高于生活的艺术性,而这点艺术性又不显得矫揉造作,晦涩难懂。如此一来,灵魂便得到了共鸣。
稍显重要的人物都有作用,命运的闭环令我拍手叫绝。哈桑为阿米尔追逐,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逐。哈桑为保护阿米尔,扬言要把阿塞夫的眼睛打瞎,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为了保护阿米尔,把阿塞夫的眼睛打瞎,并且都是引以为傲的弹弓。阿米尔一生无子,曾考虑过收养,索拉博的出现……形形色色的闭环层出不穷,令人拍手叫绝。
而宗教,战争,阶级等等都得到了展现。风筝有什么含义?或许是善良勇敢,也或许是每份值得的感情……但不论是什么,意义向来不是作者定义的,作者有意无意地提起,象征一旦在读者心中形成,意义便已形成,文字便已升华。
若真要说有什么不足,就是索拉博打伤阿塞夫的眼睛之后,为什么不让士兵阻拦他们?难道作恶多端的阿塞夫真的一言九鼎?还是他真的过于癫狂。但,瑕不掩瑜,有点缺陷更容易让人记住。人是擅长找缺点的,如此一来,文学的争议性也就悄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