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教授易经视频转录文字
(因为喜欢易经,看视频觉得不过瘾,就把教授的视频里面的文字打出来了,喜欢的同学可以一起学习) 在商朝,商纣王当道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商纣王暴虐无道,由于周西伯(周文王)与民亲近,从而深得百姓们的爱戴,所以导致商纣王假借一些理由,把周西伯抓起来关在了羑里。周文王之所以叫周西伯,是因为他是封在西边的一个诸侯。
在周文王被抓的时候,周文王很清楚商纣王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隐忍保全了自己,为了可以在牢里可以写点东西留给后人。周文王就在牢里开始替《易经》写一些经文。周西伯他把他人生累计起来的宝贵经验,透过六十四卦,卦爻,每个卦有六个爻,而每个爻他够给它一些词句来说明,就成为了今天的《易经》。因为在伏羲当年,它是没有文字的,那个时候只有简单的符号。真正成为《易经》,是周文王在牢里编注出来的。周西伯一方面受到,纣王的压制,很难畅所欲言,有一点躲躲藏藏,有一点难言之隐,有一点说不出来的苦衷,但是他也是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留白性”,字里行间留了很多空间,以至于后来有人想去改他的编注,但是最后发现修改不了,所以大家都很尊重周文王,周文王编写的大部分都传了下来。有时候也把《易经》称为《周易》。
周文王著易的作用
他给每个卦取了一个卦名,然后再给一个卦词,用这个卦辞来解释这个卦名。每个卦有六个爻,他很费心的给每个爻一些爻辞,六十四卦下来居然完整无缝,环环相扣,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补。
后来周朝推翻了商朝,周武王(周文王之子)当时说了一句话“人为万物之灵”,周武王说这个话是有很重很重的使命感的,因为他知道他的父亲写《易经》的用意是为了教化,但是在当时民智未开,而且商朝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时代,要一下子去除封建迷信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他先把《易经》的宗旨传达出来一直到现在。
由于当时商朝封建迷信严重,所以周文王在编写《易经》的时候才会用卜筮的词句来写爻辞有吉、凶、悔、吝、无咎这些话,从而替《易经》披上了一件神秘而幸运的外衣。
《易经》如何逃过秦火
当秦始皇要烧《易经》这本书的时候,人家告诉他不必烧,因为说它是民间占卜使用的书籍,所以逃过了秦火。
秦朝以后,汉朝起来了,汉朝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易经》分成了两部分,一个术数,一个叫义理。这个基本上就已经违反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因为《易经》它是讲合的,所有的分都是为了合。我们为了研究方便,把《易经》分成义理、术数来研究,这个也是无可厚非。
如果单独说义理、术数其中一种好而另一种不好,这样就是太极端了,一个人太过于理智的时候,失去“情”这个字的时候,你会发现他连自己的生活都安排不了。事实上读《易经》读到最后是要明白道理的。
《易经》是不是迷信
《易经》真正是用意是希望我们透过我们对自然的观察,因为自然它有现象,我们眼睛看得到,而现在我们大部分都是用眼睛在看世界,比如我们说“举头三尺有神灵”,来使得每一个人有所畏惧,知道说我不能太放纵自己,我不能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为所欲为。而有时候我们说的这些迷信的话语,其实是为了形成纪律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的安全。
《易经》能趋吉避凶吗?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就自己去了解天理,然后顺从天理,这样你就会吉祥。《易经》的三个特性我们必须要说一下:1、模糊性(几个系统、几个符号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你怎么想都有道理,因为他简单明了,才会有那么大的作用性);2、灵活性(周文王写的东西,我们怎么解读都觉得有道理,对中有错,错中有对,所以我们有四个字叫“慎断是非”,要慎断,而不是明断,慎断是指我们要搞清楚真实的是非是需要剥丝抽茧的,而很多时候事情不像我们表面看到的一般就可以做出是非的判断)3、留白性(你看西方人画画,他一定要全张涂的满满的,如果有留白的地方,那就会叫做未完成的作品,而我们中国人在画画的时候,就会留有大片的空白给看的人假以想象的空间)
人生经过更多的磨炼才会变得成熟,而《易经》本身也是经历过磨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