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处超然
太上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何?就是稳重,厚重,不轻浮。
静为何?就是安定,平静,不急躁。
老子说,在重与轻,静与躁当中,重和静占据主导地位。一个品行厚重者,偶尔的活泼不会失去分寸,一个心灵宁静者,表面的不安不会影响内在。
当然,这些道理在平时是没什么好讲的,只有在遇事当头才能体现出这些修养的重要,只有在内心被扰当头才能体现出功夫的高低。
一个修行人,究竟与未修行者的区别在于何处?只在于修行者的转念能力,修行者的辩证思想,修行者对事间诸有的觉观其实相的能力。
一个修行人,他应该能高能低,因为他的心里无高低之分,他应该能动能静,因为他不会固化自己。他不会计较得失,因为他的眼光超越得失。一个修行者,他的不同就在于超越。重视世俗之见,又超越世俗之见。身处红尘喧嚣,却超越喧嚣。修行者的心当如皓月,清雅透亮,照亮长夜,却冷眼旁观。
这是只有君子才能做到的事情啊!
老子接着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人生之旅中,一切的风景,即便是盛景,大好风光,君子亦不粘着其中,老子用了一个词“燕处超然。”如何能超然物外?因为内心不羁,不被外界羁绊,自然超然洒脱于世间。
至此,老子不得不很叹息而无奈的发问“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就是说,越是位高者本应越发以重和静来约束要求自己,可为什么他们却“以身轻天下”,轻率潦草急躁的去治理天下呢?
可见,位越高,则需德越高,越需要修行者的精神。“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浮轻率者则失去重根,急躁浮躁者则失去静根。而这是人身处世间必不可少的两个品质修养啊。
老子此章,提出了重与静之要。点出了君子行事的作风和方式。也说明了,不这样做的后果。这对我们后人也是一种教育和提醒。希望我们都能不断精进自己的修行,静心,除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