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的过程,是一个书法家不断纠正自己不良习惯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是习书者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习书贵在执笔,执笔重在中锋,中锋在手,运腕在心,心为上,手为下。历代一流的书法大师,基本上都是悬肘(腕)执笔的。
魏晋以前的书法家,基本上都是席地而坐,在40一50厘米左右的“几”上写字,当时有“隐几而坐”的说法。所以,当时的书法家写字,基本上都是趴在“几”上,用着腕、枕腕、提腕来执笔。而悬肘(腕)执笔法,是在唐代有了桌、椅、案、凳之后出现的,颜真卿就是比较早悬肘(腕)写字的。他有“毫端隐有孤忠气,浩气盘胸腕力健”。从“浩气盘胸腕力健”,可以判断颜真卿是悬肘(腕)执笔的,其书作《祭侄稿》、《争座位稿》等千古佳作,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宋代的苏东坡对执笔提出了“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善言此意已”。唯有悬肘(腕)执笔,才能保证书写时的“虚而宽”,苏东坡的千古名作《黄州寒食帖》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帖中的“年、中、苇、纸”等字中的“超长竖”笔划,单靠枕腕、着腕、提腕等执笔方法去写,要命也写不出来的,而悬肘(腕)执笔可以轻松完成。晚清的何绍基的执笔方法,与颜真卿、苏东坡的执笔方法完全相同。也是“五指悬肘(腕)执笔法”。何绍基的“猿臂回腕高悬执笔法”,与宋代黄庭坚说的“回腕高悬肘(腕)执笔法”相同。书写时真正的达到了苏东坡所说的“虚而宽”。何绍基手札书法风格的天趣横生,就是最好的例证。至于同时代的书法家对其执笔的垢言,是一种少见多怪……,黄庭坚《山谷文集》云:“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又云“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迭整无名指。高执笔,令腕随己左右”。古代书法家对执笔之法,论述颇丰。如卫夫人的《笔阵图》中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记载:“工书之妙,如何得齐于古人?……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元代郑杓《衍极》中说:“执笔者,法书之机健也……夫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八体废”。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之“安吴笔法”有言:“双钩悬腕、指实掌虚、逆入平出、峻落反收、而归于气满。……五指蔬布,各尽其力,则形如握卵,……”。
苏东坡极力反对执笔过紧,提倡宽松和空灵。他说:“书不在于笔牢……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苏东坡又言:“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其实执笔的最高境界就是手指灵活的控制笔杆之时,而我们的手腕并没有感觉到。只有悬肘(腕)执笔法,方能真正的做到这一点。执笔的松与紧,与书写时的发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南朝虞和的《论书表》有言:“羲之为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之从后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这个故事,可以说是王羲之之后的人演义的,单就“掣笔不脱”,断定日后当有大名,豈不荒唐。在其后的一千多年里,不知误导了多少优秀书法家的成长。
近现代书法大家中,悬肘(腕)执笔最佳者,当属南京的林散之老先生了,他早年写字,用的是五指高悬肘(腕)执笔法,晚年一次去澡堂洗澡,不慎掉入开水池中,无名指和小指被开水烫残废了,只好改用三指悬肘(腕)执笔法写字。并成为“当代草圣”,其在草书艺术上的成就,可以说是黄庭坚之后,一人也。
当代书法家悬肘(腕)执笔者,少之又少,即使是悬肘(腕)执笔的,而真正使之达到腕灵笔活者,更是少之。也不能使悬肘(腕)执笔达到灵便、自在的目的,其蹩脚执笔方法让人感觉是受罪、难受。社会上还许多人认为,站着写字时把手腕抬离桌面的写字方法。也叫悬肘(腕)。我要告诉你这永远也不能叫悬肘(腕)执笔法。只有坐着写字时,把手腕抬离桌15Cm右的执笔方法,才叫悬肘(腕)执笔法。
纵观中国书法史,执笔方法在整个书法发展、演进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书法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家驾驭毛笔的进化史。执笔方法决定了书法家的艺术成就,从古至今的一流书法大家,其执笔大多都符合宽松、自在、灵便……这让我想到了中国人吃饭用的“执筷法”,与我们的执笔法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中国人单凭一双不起眼的小小筷子,吃遍天下无敌手。美食家靠一双筷子,便在歺桌上游刃有余。这双筷子即可以当刀子、叉子,又可以当镊子、笊篱……功能齐全,无所不能。而我们的毛笔,虽然也只是一个毛锥子,但是,它能写出方、圆、尖、棱等千变万化的笔划和线条来。
一个优秀书法家的艺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法家驾驭毛笔的操控能力,所以,在漫长的习书道路上,尽早确定符合自己生理状况的最佳执笔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创作出独我个性风貌的艺术佳作。
2020年5月13日晚
‘
√